安倍会见奥巴马 (图源:新华社)
“1947年,二战以纳粹德国和日本的胜利告终。此前,日本猛攻珍珠港,完全摧毁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并攻占了夏威夷、澳洲、新西兰等太平洋地区。德国则使用核武器,将美国首都华盛顿化为焦土。彻底战败的美国被划分为几个部分,东部被纳粹德国占领,成为‘大纳粹德意志帝国’;西部则被日本占领,建立了‘日本太平洋合众国’;中部落基山脉地区是两国的缓冲地带,成为中立地区……”
是不是看起来脑洞大开?这就是近日一部美剧《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的背景。这部架空历史美剧根据科幻小说家菲利普·迪克1962年创作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原著还曾获得著名的“雨果奖”。这部小说确立了“架空历史”故事形式成为一种文学类型,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寻秦记》、《琅琊榜》都属于这个类别。
解码哥之所以提到这部美剧,是因为近日一则新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12月28日高调访问了美国珍珠港,进行所谓的“历史和解”。在访问中,安倍对于二战中阵亡的美日双方官兵表示“哀悼”,还再次重申了所谓的“不战誓言”,不过,却并未对日本当年的战争罪行道歉。有专家分析,安倍访问珍珠港,寻求“历史和解”只是表面文章,其真正的目的还是加强今天的美日同盟关系,将其作为遏制中国崛起的手段。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在竞选中曾作出了一些“反思”美日同盟的表态,令日本惶恐不已,安倍这个时候的积极示好美国的举动也不难理解。
只是,安倍的这些被称为“鸽派”的举动,能掩饰他在日本军国主义历史上的“鹰派”立场么?或者说,美日是否会就此成为“亲密无间”的盟友了呢?恐怕没那么简单。
事实上,二战后美国曾一度对日本采取了严厉的削弱政策,作为对其偷袭珍珠港、发动对美战争的惩罚。只是由于冷战的爆发,为了在远东对抗苏联、中国的势力,美国才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转向“扶植日本”的政策,并释放日本右翼“出笼”。不过,对日本右翼来说,遏制中国只是扩充军备的借口,真正的“宿敌”还是曾经打败日本的美国。对这一点,美国其实也是心知肚明的。只不过,美国认为,通过在日本的驻军等做法,自己能够控制日本这头猛虎,不至于遭到“反噬”。出于稳妥起见,美国还为日本画下了三道红线,那就是不让日本为侵略历史“翻案”、不同意日本修改《和平宪法》拥有交战权、不允许日本拥有核武器。这种对日本的防范,和对日本的利用一起构成了美国的对日政策。
作为近代史上最近一次攻击过美国的国家,日本在美国人的心中始终扎了一根“刺”。据报道,在安倍访问珍珠港的同时,夏威夷州一位官员就表示出对其来访“不舒服”。而在安倍访问之前,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多国学者、艺术家就联名致信安倍,质问其是否承认日本二战的侵略历史。
在《高堡奇人》中,日本对美国的统治虽然比德国较为平和,但仍是以刺刀维护的军事统治,对于敢于反抗的“抵抗组织”,日本殖民政府的公开处决也是司空见惯的事。虽然这部小说是在1962年面世的,今天的美日关系与那时已有了很大不同,但这部小说能被重新搬上荧屏,似乎也反映出美国人心底深处对日本的“一丝丝防备”。
对于以安倍为代表的日本民族主义的崛起倾向,美国政府并非毫无警惕,有时也会敲打几下。比如在安倍政府公然为日军“慰安妇”翻案时,美国就进行了严厉谴责,迫使安倍最终龟缩了回去。不过,由于近年来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需要日本作为其亚太战略和全球战略的“马前卒”,就不得不对日本的一些“右转”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在“集体防卫权”等问题上为日本“松绑”。这就形成了新时期美国对日本“既利用,又防范”的关系。
不过,由于美日双方各自利益诉求不同,只是因为利益走到了一起,这种“同盟”关系也就不免潜藏暗礁,而并不像双方领导人表面所展示的那么“亲密”。(执笔/海外网评论员王少喆,外交学院日本问题专家周永生、美国问题专家凌胜利为本文提供了专业意见)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王少喆、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