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在兵库县西宫市的沙滩,下方悬挂着救生圈的小型无人机升空,停在约3米高处。操控者说出“扔下”后,装在机身上的绳索松开,救生圈径直掉下。
操控无人机的该市的中阪昌行(51岁)获得国土交通省的批准,自去年起开始了空投物品实验。他讲述心得说:“救生衣、医药品、食物也能运送。如果是大一些的无人机,也可运输更重的东西。”
大阪市立大学和大阪市医生畑直成(59岁)的团队也在推进物资搬运、拍摄图像3D化等实验。他们还在积极开发在及早掌握海啸、河流泛滥情况的同时,使用安装在小型无人机上的扩音器呼吁居民及时逃生的方法。据悉,从约20米上空的小型无人机发出的通知声在地面上能清楚听到。
行政部门和小型无人机操控者的合作也有进展。国交省东北地方整备局去年与民间企业等签订了合作协定。去年8月的第10号台风来袭之际,小型无人机在发生严重灾害的岩手县岩泉町上空拍摄,成功确认了发生塌方的地点并锁定了可通行的道路。整备局对此给予肯定称“能收集到山区的细致信息。”
去年6月,东京的小型无人机运营公司代表山崎英纪(52岁)设立了一般社团法人“无人航空机灾害时支援合作事业体”。若有地方政府委托,就在社交网站(SNS)上发出呼吁,派遣灾区周边的无人机操控者前往。山崎兴奋地表示:“将建立覆盖全国的机制。”
为在紧急时出动小型无人机,平时确保维持技术的练习机会不可或缺。受小型无人机落在首相官邸事件等影响,政府2015年修改了《航空法》,规定小型无人机必须在“白天、目视范围内飞行”、“与人和建筑物等保持30米距离”等基本规则。
不少操控者担忧地表示,“能飞行的地点有限。即便获得了批准,有时也会被人举报。”中阪期待地说:“为了安全,法律管制十分重要。如果更多人理解小型无人机能发挥作用,那么就会被更广泛地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