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经济 >> 正文

日本钢铁去产能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作者:佚名  来源:opsteel.cn   更新:2017-6-22 17:12:37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中国供给侧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钢铁行业率先面临考验,在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下,最近两年钢铁行业经营环境明显好转,多数钢厂扭亏为盈,后期行业和市场将如何演变?过剩产能到底该如何化解?目前市场仍然存在争议和迷惑。日本钢铁行业也曾经存在过产能过剩,并且曾尝试了各种方式来化解过剩产能,下面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日本钢铁产业各阶段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许对中国有一定借鉴。


一、日本行政手段去产能效果一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作为制造业大国,钢铁行业快速发展期经历过多次周期性“产能过剩”。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恢复生产,促进有效供给。经过10年的恢复期,日本进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制定“贸易立国”战略,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快速发展。到50年代末,政府通过“公开销售制”一度控制了钢铁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但随着市场不景气加剧,这一制度被企业抛弃。


进入60年代,政府试图控制钢铁企业的过度扩产、过度投资的努力也已失败告终,于是开始寻求通过扩大内需来消化产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引入了“最低工资制”等政策。这项政策引发了日本国内的一场消费革命,启动消费成为消化产能的主要渠道。


不过,前面所说的钢铁产能过剩只是周期性过剩,当经济好转后,其产能过剩现象随之消失。但是,1973年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令日本钢需求出现拐点,钢铁业开始进入实质性产能过剩,1973年日本粗钢产量达到1.2亿吨的峰值水平,1975年降至1亿吨。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后产能过剩又进一步加剧,到1982年产量降至9630万吨。


在结构性萧条出现之后,日本政府试图再次用刺激内需来消化产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需求的措施,加大公共领域投资。但受限于总需求低迷,成效甚微,内需还在持续下行,这一轮刺激需求端来化解产能过剩的整体效果并不好。


在需求刺激政策见效甚微之后,日本政府随后转向从供给端进行改革,通过强化产业政策引导,淘汰落后产能,效果比较明显。


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经济危机,推动一些企业自发开展经营调整,日本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和引导“减量经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核心主要是节约能源消耗、降低利息负担和降低劳动力成本,对钢铁等能源消耗多、污染严重的工业,通过行政指导及各种限制手段,削减生产力或引导其关停并转。


1978年5月,日本政府制定了《特定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简称“特安法”,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处理过剩设备、控制新增设备以及建立萧条卡特尔等手段化解过剩产能。“特安法”规定平炉电炉炼钢业、炼铝业、合成纤维业,造船业等制造业为“结构性萧条行业”,政府将协助行业处理过剩设备。


来源:中商网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木村拓哉惊传车祸 揭其为什么那

    SMAP成员稻垣吾郎、草剪刚、香

    松隆子决定出演岩井俊二原作动

    日本永旺梦乐城推出机器人待客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