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假期,日本韩国东南亚不出所料又是中国人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去过日本旅游的朋友都知道,即使你完全不懂日文,但只要不是一个文盲,就能通过日文菜单上的“汉字”把意思猜出个大概。但如果你去韩国这样的地方旅游,那你可能就要崩溃了,如果商家不提供英文,韩文就和天书一样完全无法理解。
事实上,韩国和日本一样,也曾使用过汉字。汉字虽起源于中国,却不只属于中国。一千多年来,汉字传入其他东亚国家,在朝鲜、越南、日本等地区使用,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然而汉字自产生以来几经变迁,时至今日,越南、朝鲜已经彻底废除了汉字的使用。韩国的文字政策几经摇摆变动,汉字也几乎很少出现在日常生活使用中。而仅有的仍在使用“数量可观”的汉字的日本,也已经是大量削减和简化之后的结果。
为什么日本和韩国会出现这样的汉字使用差异?为什么邻国不约而同选择了废除/半废除汉字,让今天旅游的你徒增烦恼?中文网络上常常认为这些国家的“去汉字化”是出于自卑,这是真的吗?
文字有高有低
在谈论古代的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文字使用情况时,有必要先介绍“高低语言”的概念。在一种语言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语言分别担任不同的社会功能。 其中一个扮演“高语言”,通常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文学传统,另一个“低语言”,则用于非正式的场合。延伸到文字上,“高低文字”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使用两种文字书写系统。
中国古代在东亚最为先进,自秦汉以来,长时期占据文化输出的高位。所以,汉字文言文可以说是汉字文化圈内的“高文字”,以汉字为基础的汉文是古代东亚诸国的共通文书系统。各国的上层阶级如贵族、知识分子多使用汉文写作。
“汉字文化圈”在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韩国、朝鲜、越南、日本的不同表达。/Wikipedia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东亚并不存在民族这一概念(这一概念19世纪才从日本引进),因此汉字的使用在当时并不以民族为区分。
对落后的日本人来说,汉字当然是上等人的文字。汉字最初以汉藉东传的方式进入日本,圣德太子改革后,中臣镰足推动大化改新,大量引入汉文化。此后,江户幕府将儒学定为“官学”,作为儒学文本化载体的汉文自然代表了日本文学中的“正统”。
越南也把汉字视为宝贝。即使在越南独立于中国直接统治以后,汉字也因为科举和儒学,依然存有牢不可破的正统地位。此外,在朝鲜半岛,公元7世纪左右汉字也成为正统文字。
19世纪越南阮朝作家、诗人范廷琥撰写的《日用常谈》。/Wikipedia
然而,作为外来文字的汉字,却隐藏着一个致命的缺陷。文字记录语言,是通过视觉符号与语言发生联系。汉字是表意文字,它并不和声音发生联系;而英语则是表音文字,它能和语言中的语音发生联系。
汉字输出到别国,但却不能和该国的口语统一,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
结果就是,汉字只能作为书面语被上层阶级所学习使用,却与庶民无缘。底层社会的民众,要么是文盲,要么只会使用一种独特的本土发展出来的民族文字。
朝鲜半岛的拼音文字创造于1443年,当时明附属国李氏朝鲜国王,也就是世宗大王,下令创造庶民简单易学的表音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训民正音”,又被称为“谚文”,也就是现在的“韩文”的起源。
朝鲜半岛创造的“训民正音”诏书。/Wikipedia
日本的普通民众,最开始通过几十个表达日本常有发音的汉字来进行记录,后这些汉字(或者偏旁)的草书不断简化而成为日本的拼音文字“假名”。《源氏物语》就是用假名写就的。然而,这些文字一直处于汉字的附属地位。
直到19、20世纪,民族主义传入东亚,在现代化的潮流下,汉字的江山开始不保了。
“除文盲,作新民”
虽然汉字十分努力,大体上一直缓慢地朝着便于使用和辨识的简化方向发展,但是近代工业化下,印刷术发展扩散,越来越多人可以阅读报纸、书籍,文字服务于书写便利和利于传播的需求突然扩大。 “言文合一”的表音文字,书写方便,简单易学,无疑使得知识更能普及到一般民众阶层。
汉字缓慢的自然演变对于“扫除文盲”的需求来说,实在是太慢了。美国学者Hommer H’ Dubs 曾说,“汉字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中最困难的,普通人花了许多功夫去学最多一千个字,而这个数目却完全不不够用来读一张普通报纸。”
汉字不能像拼音文字一样通过打字机排印,在1946年林语堂发明根据字形输入中文的“明快打字机”前,必须使用巨型的铅字排版房,生产数量众多的字模。排字效率低下,手抄亦然,出版存在着严重的技术瓶颈。
2005年5月23日,北京科博会上,中关村科技展区展示的早期的中文铅字打字机。/视觉中国
在日本,汉字废止运动由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对表音文字的追求中带着更为急切的对追求现代化的焦虑。“西方人不足一年便可掌握文字,进而开始知识钻研,我们却经年累月为一介工具之文字而耗费精神。”
由前岛密的上书“御请废止汉学之义”开启的废除汉字的呼声,在知识界几乎已经达成了“废除汉字”或“削减汉字”的共识,并逐渐具体化为一系列文字改革的实验。
汉字在日本被称为真名,而日语的表音文字也被称为“假名”:假名主要分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表达意义的文字。在掺杂着民族主义的文明开化的风潮下,当时真名与假名原在日本是两套并行不悖的语言系统,开始渐渐被假名代替。这么一来,汉字就不断减少、缩小使用范围。
2015年7月31日,日本大分,某列车的菜单。中国人不懂假名,但能依稀分辨真名。/视觉中国
但如果汉字就此被废止,那么今天你在日本商场中就不可能看到那么多的“汉字”,你也不可能从日料菜单中不费吹灰之力就点到“XX寿司”、“温野菜”。这是因为,生死存亡关头的汉字,刚好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当时的日本为了近代化,必须要吸收新知识体系,汉字恰好冲破了原有的脉络,成为了日本西洋化的媒介。用古代汉语已有的词汇或者以汉字构造的新词,来翻译西方新的概念,是近代日本吸纳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大量的汉字译词,如同洪水一般混杂出现在日常的文书和会话中。
你今天看到的现代汉语,更是几乎每句话都有着从日语翻译发明中借鉴的词语,“趋势”、“分析”、“经济”、“资本主义”、“比例”、“分配”、“事业”、“职业”……甚至连“现代性”这种表达都是从日本传入的。
2017年1月5日,日本东京,约三千名民众参加新年书法比赛。/视觉中国
事实上,近现代的中国“去汉字化”的呼声也因“救国”“强国”的需求而起。知识分子认为汉字是导致识字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需要使农业社会下原本不能读写的文盲成为能读能写的人,提高国民素质推进现代化。彼时汉字拉丁化成为文字改革的潮流,政权更迭,汉字拉丁化的种种尝试却从未停止,各种拼音化汉字的方案也层出不穷。
如民国以前推行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王照的合声字母方案,是王照在维新失败后逃往日本后受到日本假名的启发创造的。鲁迅甚至提出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说法,他在临终前接受《救亡情报》的记者访问时说:“汉字的艰深,使全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
1936年发表的《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一文,由蔡元培、孙科、柳亚子、林庚白、鲁迅、郭沫若等688位文化名流联名签署,将汉字拉丁化的运动推向高潮。直到1949年后,汉字进行简化,《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被定为“规范汉字”。
构建民族主义的武器
既然日文中还保留了部分汉字,那为什么你在韩国街头看到的韩文,却完全看不到任何汉字的踪影呢?
2017年4月25日,韩国首尔,明洞商业区这样的繁华地带才配备有汉语向导。/视觉中国
其实,废除汉字还与近代东亚的民族主义运动有关。古代的汉字文化圈是没有“民族”这个概念的,汉字也从来不是一国一族之“专利”,自19世纪末民族主义传来后,也被贴上民族标签。
在近代,东亚地区传统的“朝贡—册封”体系开始受到冲击。越南、朝鲜、韩国和日本这些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在建立现代性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和文字中对于“言文一致”的追求是不可分离的。
民族主义的发展,正可以体现在汉字文化圈里,废除或改革汉字,采用本民族表音文字的运动。民族主义和文字中对于“言文一致”的追求是不可分离的。在这种脉络的延展下,汉字的“正统性”被动摇,并且开始一点点瓦解。
2016年8月11日,日本东京,许多商家使用中文招牌吸引中国游客。/视觉中国
甲午战争后,留学德国的东京帝国大学日本语教授上田万年在1895年发表《国语与国家》演说:“语言对于使用的人民而言,就如同血液之于其同胞,如肉体上所示的精神上的同胞。以日本的国语来比喻这个道理,日本语应该就是日本人精神的血液。日本的国体,主要是以此精神的血液来维持……言语不单只是国体的标识,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者,是情深无比的母亲。”
田万年教授将“一国·一语·一民”定位成“一个国家的体现”,不仅要拥有本国语,也将其视为殖民政策的同化策略。
日本的汉字改革在提倡假名、罗马字化、新造文字、转说英语等流派中争持不下,由福泽谕吉提出的减少汉字使用字数,成为一种折中方案。日本政府于1946年规定1850个《当用汉字表》,除此以外的汉字不再使用。
将韩语与日语对比,会发现去汉字化的程度并不一样。日语中仍然保留了两千个左右的汉字。
不仅是因为日语中同音字远比韩语要多:作为拼音文字,韩文元音和辅音的组合能发两千多个音,而五十音图涵盖的音节太少,难以用音节表意。
2015年12月13日讯,东京,几位日本女星写下各自的年度汉字。/视觉中国
朝鲜半岛的去汉字化,不是出于消除中华文化影响的“民族自卑感”,最主要的是为了消除日本殖民的痕迹。
甲午战争之后,朝鲜半岛也掀起“文明开化运动”,书文逐渐开始从专门使用文字过渡到汉字与表音字结合使用,即汉字词使用汉字书写,而语句中固有词和表达语法结构的部分用民族文字书写。1910年进入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以后,由于日本推行“国(日本)汉文字并用”,强制使用大量日本汉字,国内支持表音文字的朝鲜学者受到镇压。
二战期间,总督府命令解散研究表音字的朝鲜语学会,有的学者被逮捕投狱。因而,汉字成为了日据时代的“遗产”,使用表音的拼音文字成为了民族主义的标志,被视为反日、爱国、革命的象征。
2015年10月9日,朝鲜平壤,路边标语写着“美帝若敢来犯,必将将其从地球上消灭”。/视觉中国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北边的朝鲜与南边的韩国,在1948年后不约而同地废除汉字,推行谚文。在朝鲜,金日成于1945年开始发出指示要求朝鲜共产党内出版物不许夹用汉字,随着自上而下的强制政策推行,仅仅四五年后,朝鲜的朝汉文混用时代就正式结束。
韩国政府则于1948年制订《韩文专用法》,首先将韩文规定为官方文字,规定政府公文必须使用韩文,此时尚允许“过渡期间公文附加条款中汉字和表音字并用”。李承晚时代还在小学施行汉字教育,但时间不久,朴正熙1970年发表汉字废止宣言,完全废止汉字教育。
真正完成了去汉字化的国家是越南。越南的罗马字(国语字)原本是在法国殖民者的引入、推动下开始使用,真正的显著进展由于越南本土民族主义者的宣传:他们感受到罗马字简单好学、利于传播革命观念、传播新知识,这时使用罗马字从趋附法国殖民政府的表现,变成了对抗外来统治的武器。胡志明于1945年9月2日宣读的《独立宣言》,就是他用越南的国语字撰写的。
2016年09月14日, 越南首都河内城市街景。/视觉中国
北越独立后,胡志明正式废除了汉字。两越统一后,南越的汉字教育也被取消,罗马字的地位提升为国家唯一正式书写文字。
讽刺的是,中国从几年前现代汉语词典不应该收录以西文字母开头的词如“UFO”、“NBA”、“GDP”等字母词,到前年的手游新规“游戏界面中禁止出现英文字母”,在嘲笑其他东亚国家“去汉字化”的举动是出于“民族自卑”的同时,又对保持汉字的“纯洁性”充满了热情。
参考资料
Taylor, I., & Taylor, M. Martin. (1995).?Writing and literacy in 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Studies in written language and literacy ; v. 3).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
Flyingzone.?Chinese letters in Japan, Korea, and Vietna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All Empires. Retrieved from?http://www.allempires.com/article/index.php?q=chinese_letters.?
Zhao, S., & Baldauf, R. (2008).?Planning Chinese Characters?(Vol. 9, Language Policy). Boston, MA: Springer US.
蔣為文. (2005). 語言、認同與去殖民 (Chu ban..; 初版. ed., 國語研究). 台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
周有光. (1989). 汉字文化圈的文字演变. 民族语文,?(01), 37-55.
冯天瑜. (2004). “汉字文化圈”刍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5(2), 1-6.
孙洛丹. (2015). 汉文圈的多重脉络与黄遵宪的“言文合一”论——《日本国志·学术志二·文字》考释. 文学评论,?(04), 48-56.
申小龙, & 孟华. (2014). 汉字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再汉字化. 西部学刊,?(02), 57-60.
陈月娥. (2016). 日本近代化与汉字问题 - Japanese Modernization and the Issue of Chinese Charac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