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日本制造业被认为是日本立国之本,与此同时,对于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却存在一定偏见。制造业对于日本确实有着特别的意义,凭借着日本制造以及出口,日本经济腾飞之旅制造业出力不少,让70、80年代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备受打击,“日本第一”的口号由此奠定,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曾经自豪地表示“当美国人忙于培养律师时,我们更加忙于培养工程师”。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势头随着美日贸易摩擦、各种反制以及日本人力成本的增加而止步,尤其随着2002年之后中国等加入全球市场,日本制造业优势不再。对制造业的强调难掩制造业在日本GDP比重下降的趋势,之后十年左右的时间,日本制造业比例从四分之一已经下滑到不足五分之一。
原因之一,日本制造业长处在于技术,但是这种对于技术的迷信并非全是优势。日本对于造物的着迷使得他们极为重视打磨技术,看重现场的观点也使得生产一线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话语权极大,企业战略选择也往往出现技术主导而市场次要的情况。
但好技术不等于高科技,也不等于好收益。日本不少技术其实聚集在中小企业手中,并相当依赖人力。我在东京访学期间,拜访过其中一家典型日本企业。这是一家机械自动化中小企业,公司创办于1936年,从为麒麟啤酒代工瓶塞起家,目前正在转型半导体等行业。雇员不过100人,但在自动化包装领域是领头企业,算隐性冠军,获得不少奖励,曾为苹果以及特斯拉等代工。社长今年68岁,是公司第三代传人,在日本中小企业算是有国际化眼光,也有中国设厂计划,他说大企业擅长科技,小企业擅长技术。他所谓的技术,主要靠训练。不过即使这家企业在技术管理层面堪称同类中优秀,但如我所料,他们虽然有核心技术,但无法获得垄断利益,也没法扩大规模,市场方面也不很重视,利润并不高。日本中小企业如此,大企业也有类似问题。
某种意义上,过分追求技术的完美,付出的代价不仅是成本的上升,更严重的是可能脱离市场需求方向,错失推出革命性产品的机会。日本产品过去依赖技术单边突进而赢得市场份额,曾经有不少经典案例,然而,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时代,这一策略也可能遭遇高风险。例如,索尼的随身听等产品曾经风靡全球,但是当遭遇产品换代更为激进的三星之后就倍感压力,而曾经领先世界的半导体行业也被韩国等地赶超。就最近而言,有一段时间,中国人喜欢去日本抢购电饭煲,据说日本电饭煲做米饭能保留米饭的特有香味,这是日本产品的优势,但是从比较优势的角度而言,中国的家电并非没有竞争力,其优势体现在成本低、规模化上,这恰恰是日本制造业在新兴市场失利的原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