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内阁府近日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经济比上季度实际增长0.3%,换算成年率为增长1.4%,连续7个季度呈现增长。虽然增幅并不显眼,但自2012年末以来的本轮经济景气在时间上已是日本战后第二长,甚至超过了1965—1970年经济高速成长期的那轮景气。
出口是本轮景气的主要贡献者。2017年三季度,汽车与电子零部件出口环比增加1.5%。与此同时,个人消费环比下滑0.5%。
由于内需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六成,个人消费不振令此轮经济景气成色大减。日本总务省家庭支出调查显示,今年前9个月,只有6月和8月两个月家庭支出同比上升。
与此相佐证的是,今年9月日本求人倍率(即招聘岗位与求职人数之比)为1.52,创2004年11月该指标统计以来的新高。一般来说,劳动力短缺会带动劳动者工资水平提高,进而提升消费和经济。这也是“安倍经济学”的内在逻辑。
日本经济复苏为何会遭遇消费冷清?
工资增长缓慢以及对未来的不安造成的“节约意识”是主要原因。大和总研研究报告认为,尽管“安倍经济学”实施以来,政府一直敦促企业加薪,但扣除随之增加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障费用后,在职员工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并没让人产生经济好转的实际感受,消费意向受到抑制。虽然有海外需求复苏以及部分制造业回流的利好,但企业对日渐萎缩的日本国内市场并无信心,对加大投资保持谨慎。
薪资上涨还受制于日本劳动力市场结构。日本企业很难根据经营状况解雇正式员工。日本总研主席研究员山田久认为,日本企业总的来说以维持长期雇用为优先目标,为了便于应对将来的岗位调整,因此把工资标准压得较低。而政府为缓解人手短缺鼓励家庭主妇和老人投入职场,但这部分人劳动时间有限,并且工资按时计费,因此薪资水平较低,从而在统计上又拉低了平均工资水平。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形成产业升级转型、人才开发和劳动力转移三位一体的政策。
如何激发年轻人的消费欲望是日本社会和企业共同面临的课题。日生基础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久我尚子调查研究发现,日本年轻人不愿消费并非因为“没钱”,而是由于对未来缺乏安全感才不敢花钱。事实上,2014年日本30岁以下单身年轻职员的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989年经济泡沫期的同龄人,尤其是30岁以下男性单身职工的可支配收入增幅达到12%。但是,他们用于储蓄的比例增幅接近24%,其平均储蓄额达到190万日元,比25年前增加52万日元。
共同社认为,日本政府有必要致力于创造良好环境以促进企业积极投资,同时让民众对家庭开支感到安心、从而增加消费。在经济形势尚且良好的当下,应致力于推动为保持日本经济持续增长所必需的结构性改革。
(本报东京11月26日电)
(原标题:日本经济复苏遭遇消费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