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三大汽车企业:本田、丰田和日产相继决定在中国启动增产投资,以扩大产能,希望在中国市场能多分一杯羹。媒体预计,2018年日系车在华销量将首次超过日本国内。
三者中,本田率先扩产,计划2019年将在华产能提高两成,总产能将从108万辆提升至132万辆。
日产将在中国建设新工厂,同时将增强现有两个基地的产能,在2020年之前将乘用车的年产能力提高3成,总投资额预计达到约1000亿日元。
丰田将在广州新建年产20万辆左右的工厂,另外已确定天津工厂的扩建计划,合计增产24万辆。到2021年丰田在中国整体产能将增加约35%,全年产能约170万辆。
1. 为什么扩大产能?
首先,我们来看一眼今年1-7月的国内汽车品牌销量排行榜,本田、丰田和日产分居3/4/5位,销量分别为77.16万辆、72.95万辆及61.46万辆。就他们三者的全年目标来看,销量均有稳步增长推进。
不过,销量增长的背后,却是一些品牌车型产能不足。以丰田为例,目前国内产能仅为105万辆左右,2017年产能利用率超过110%。2018年如果如期完成销量目标,那么产能利用率将超过120%,已经属于产能高负载的状态。实际反映在终端市场就是消费者提车周期长。以新款汉兰达为例,这款车从上市到完成中期改款,一直都是一车难求的状态,平均提车周期超过3个月。
根据他们各自的中期战略规划,如果不能在2019-2020年完成扩产目标,届时国内的生产能力将完全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在销量和产能严重不匹配的矛盾之下,扩大产能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2. 产能如何分配?
扩大产能,就能保证消费者购买热门车型时不用再等车,不用再加价了吗?
恐怕不能!
因为扩大的产能从规划看,大部分划给了新能源汽车。原因很明显,目前本田、丰田和日产在国内还没有被中国政策认可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面对双积分政策,虽然他们中大部分在燃油车部分积分都为正,但在关键的新能源积分上面仍然是0分。
这样下去可不行,“坐吃”总有“山空“的一天。为了更好地适应政策,在中国市场推出在中国能够被定义为新能源汽车的车型势在必行。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捋,我们就会知道这些扩大的产能会用来生产哪些车型。
丰田:卡罗拉插混、雷凌插混
日产:轩逸·纯电
本田:1.5L混动HEV及插混PHEV产品(计划中)
要知道,插混车型实际上能够获得的新能源积分并不高,能够大量赚得积分的是纯电动车型,尤其是续航里程高的纯电动车型。这一点,我们从自主品牌国产车扎堆造纯电动车(燃油车还没整明白呢,就叫嚣20XX年全面停产燃油车)也能看明白,“弯道超车”所言非虚!
反观日产捷足先登,轩逸·纯电开启预售;丰田不紧不慢,在产能上为纯电动汽车留下1万辆的空间,这些都预示着日系纯电动汽车即将与中国消费者见面。除新能源之外的产能当然会用到目前主销的车型上去,但也只能是一定程度缓解现有产能压力,并不能对终端提车效率提供多少帮助。
3. 主动收割还是被逼无奈?
我们都知道,大方向上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是未来的一种趋势,现阶段日系车企扩充产能,布局新能源的行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既要巩固现有销量地位,又要为不久的将来做准备。对于很多排斥日系车的人来说,这岂不是要把中国市场收割个精光?
事实上,并非如此,尽管全球车企都在以纯电为发展方向时,日系这三家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自己的偏执(比如说丰田主导氢燃料电池汽车),但为了适应中国的新能源政策,他们还是不得不依据中国制定的游戏规则,完成自己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布局。毕竟,现阶段的全球环境,由不得他们怠慢中国市场。
此前最为重要的美国市场不确定性在提高,一方面新车需求或已见顶,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准备提高汽车进口关税。其他市场状况同样不理想,欧洲存在英国“脱欧”这一不稳定因素;印度有“铃木”这个大头,本田、丰田和日产起步都较晚;东南亚其他国家虽然存在市场增长预期,但日系车在当地已拥有较高份额,增长空间有限。看了一圈,唯有中国市场不可估量,在中国的业绩将直接关系他们在世界市场的前景。这才有了在华扩产,重心转移这出。
总结
不过,中国汽车市场从不缺少竞争。除了日本汽车企业,其他国家的车企也在瞄准中国。未来,本田、丰田和日产哪家能在国内与大众平分秋色,自主品牌会不会有狠角色冒出来教他们做人?懂哥很期待。而消费者要做的,就是擦亮眼睛,更好地去选择!
你更倾向于哪个品牌的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