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成胃癌防治最大赢家,中国能迎头赶上吗?
在胃癌治疗上,日本的治疗效果可以说是最大赢家。拿5年生存率来说,根据权威期刊《The Lancet》公布的CONCORD-3(全球癌症生存分析第三轮)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胃癌的5年生存率为35.9%,而日本、韩国均已达到60%以上,存在差距。
日本到底做了什么事,让胃癌的发病和死亡都减少了?中国能迎头赶上吗?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院士表示:“胃癌等消化道癌症在早期完全可以治愈,其最佳的筛查及治疗时间是病变刚刚出现的初期,这段‘窗口期’虽然时间只有1~2年,却是癌症治疗的‘黄金期’,在‘窗口期’如能发现早癌并接受正规治疗,不但预后效果好,患者生存质量高,还能为国家节约大笔医疗开支。采取早期预防、早期筛查、早期治疗等防治措施,能够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病和死亡率。”
内镜医师严重不足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显示, 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近年来随着胃癌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加。
为什么日本的胃癌5年生存率和早癌比例都高于其他国家?李兆申院士认为,早癌筛查非常关键。日本早在1983年开始实施全国范围内的胃癌筛查,到1990年后,每年约有600万人进行胃癌筛查,这直接导致日本早期胃癌诊断率高于50%。
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王东指出,早期胃癌通常毫无症状或特异性临床表现,只能通过体检发现;一旦出现明显的不适,往往已为时过晚。内镜及内镜下活检目前依然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中国面临的现状是能做内镜的医师严重不足。
李兆申院士在《中国消化内镜杂志》“中国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现状”一文中指出,对我国31个省市进行普查发现,全国共有6128个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共计26203名消化内镜医师和14532名消化内镜护士,每百万人口仅拥有消化内镜医师19.59人,而在日本,每百万人口拥有消化内镜医师数为262人。
“从中国的人口基数、高危人群比例、老百姓检查意愿来讲,大约需要35万消化内镜医师,缺口非常大。“王东医生指出。
超三成人有胃癌中高危风险
“根据国情,我们建立了以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为核心的早癌筛查模式,评分系统除了将年龄、性别、Hp(幽门螺杆菌)是否感染作为指标,另外两项血液检查(血清胃蛋白酶、胃泌素-17(G-17))也占一定的比分。经过综合评分后,将人群分为低风险人群、中等风险人群、高风险人群。其中低风险人群可定期随访;中等风险人群推荐胃镜检查;高风险人群强烈推荐胃镜检查。“李兆申院士说。
去年是第一届全国早期胃癌防治宣传周,全国400多家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GECA)成员医院开展胃癌早筛、义诊和科普宣讲工作。据去年早期胃癌全国多中心筛查数据显示,从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共有23709人参加了胃癌筛查。其中,发现高危风险比例4.7%,中危风险比例30.2%,中高危风险人群占比超过三成。
数据还显示,作为胃癌重要的高危因素幽门螺杆菌(Hp),其在筛查人群中的阳性率高达46.7%。这提示我国有庞大的胃癌后备人群,胃癌防控局势相当严峻。今年,除了免费筛查等传统项目之外,联盟还升级了便民通道,方便市民通过微信查询筛查地图,找到最近的早癌筛查点。
“40岁以上、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患者一级亲属、有不良生活习惯及胃炎、胃溃疡以及做过胃部手术的等具有癌前疾病的患者,应尽早做早期胃癌筛查。” 李兆申院士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