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教育 >> 正文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20-12-22 8:49:03  点击:  

河合隼雄,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日本首位荣格心理分析师,被村上春树视为心灵导师和知己。本文选自他的新书《什么是最好的父母》,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辅以详细解说,剖析亲子关系,以及养育的本质。


Q1:为什么孩子总和我唱反调?


A1:因为那些是父母的盲点。没有逆反就没有成长。


孩子真的是很厉害的,他们总能看出哪里是父母的盲点,然后就在哪里出现问题。不过从父母的角度来看,怎么也想不出自己哪里有错。而之所以称之为盲点,就是无论好坏,你自己根本就注意不到。


长处和短处也可以比作硬币的正反面。比方说,父亲如果是个踏踏实实、埋头工作的人,孩子可能会常常心不在焉,“就这么发会呆吧,说不定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呢”,孩子却是这么一种性格。父亲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很看不惯孩子这样的行为,“就知道偷懒,这孩子真不像话”;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说不定会觉得“老爸每天都重复做同样的事,人生也太无聊了吧”。反过来,假如家里有个每天做白日梦,幻想着一夜暴富的父亲,孩子肯定会说:“老爸,别做傻乎乎的白日梦了,你得踏踏实实工作。”也就是说,孩子总是会从另一方面指出问题所在,所以做父母的其实很不容易啊!而所谓认可孩子,并不是简单地对孩子表示认可,常常意味着也要承认自己的缺点。也正因如此,有些父母才会很难认可孩子的行为。


想一想,人不可能什么都能做到,当一个人在某个方面上努力取得了优势,就会在另一个方面落后,不是吗?人不可能同时在各个方面上获得成功。而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既可以选择父母擅长的方向,也可以选择父母不擅长的方向。所以我经常这样说:“通常来讲,孩子要么就会做跟父母相同的事,要么会做完全相反的事。”父母稍做改变就可能让情况好转,但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比如父母是酒鬼,那么他们的孩子要么就滴酒不沾,要么就自己也变成酒鬼,很难做到稍微喝一点酒就满足地停下来。



有一本儿童文学著作叫《谁杀了你》,故事里的父亲在年轻时,想要成为一名艺术家,为此非常努力。但最终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艺术天赋,于是就放弃了梦想。之后他找到了一份卖电器产品的工作,从此拼命赚钱,养活一家人。他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有一天看到了父亲以前的艺术作品,回到家就对父亲冷嘲热讽地说了这样一番话:“如果我能画出那样的作品的话,可不会带着那些电器破烂儿到处跑。”这对于父亲来说,无疑是最能戳到他痛处的话了。


而这一刻父亲的回答真是帅气无比:“我不是你所期望的父亲的样子吧。我知道自己大概不是什么理想中的父亲,但就算如此,我也不能允许你这样伤害我。我自己对自己都忌讳说的话,你觉得你说出来就没事,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想知道的话我可以告诉你,我当年跟自己如何争斗纠结,苦思冥想。终于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我的才华和我的局限。我的才华到底有没有足够的价值,冒着让妻儿挨饿的风险自顾自地去追求艺术?我承认我没有,所以我才认认真真地为养活家人而努力。好了,我现在想要安安静静地吃饭。”


这话真的太令人感动了!“这件事任何人都不能触碰”,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真是了不起。这位父亲并不是说自己做过什么,而是说这是我心中做出的十分坚决的决定。能说出这种坚定的话来,是绝对不会输给孩子的。


而且要说出这样的话,首先需要自己能坚定地活着才行。要是父母还在浑浑噩噩地徘徊不定,孩子肯定会发现,然后对此嗤之以鼻。如果觉得孩子说得很有道理,那么父母诚实地说“你说得很对”就好,或者说“你说得很对,不过我没能做得那么好”。相信孩子也是会理解的。


其实,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孩子正是在反抗父母、否定父母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大人的。用简单的话来说,最近男孩子也开始化妆、染发和修眉了,但归根结底,他们只是要做些跟父母的时代不一样的事而已。虽说每个时代孩子反抗的形式都不一样,但每个时代都有反抗。放在过去的话,就算要把衣服领子解开一个扣子,不都需要勇气吗?


这时大人们总会说“现在真是世风日下,没救了”这种话,但孩子嘛,不做点儿惊世骇俗的事就太没意思了。就连室町时代的婆娑罗和江户时代的旗本的儿子们,都会做出骇人听闻的事呢!那个时代的大人们不也认为“这世道没救了”吗?


Q2:在孩子青春期之前,我应该事先做些什么?


A2:储蓄“啊!太有意思了”的体验。


对孩子来说,青春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孩子本身敏感,那么不论父母怎么关注孩子的成长,都会发生点什么。举例来说,如果有个像朱丽叶似的女孩,喜欢上了一个像罗密欧似的男孩,那也没办法,所以不必想什么“我家有问题所以才变成了这样”“我家的做法错了所以才发生这些”。


我认为根本没有“这样做就可以顺利度过青春期”的万全之法。多数情况是,父母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等意识到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已经顺利度过了青春期。影响青春期能否顺利度过的关键是过去的人际关系,如果等到了青春期才开始发力就晚了。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青春期之前的人际关系的储蓄。


在孩子小时候,当他难得想和父母说说话的时候,父母却没耐心地说:“好烦!”然后把孩子晾在一边,和温柔地说:“哦?”然后感兴趣地倾听,这两种反应,形成的亲子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正是在这种小事的积累中,关系就逐渐建立了。所以在青春期之前,与孩子在金钱无法衡量,也没法用数字计算的方面好好相处,好好积累,这才是最重要的。亲子之间经历了多少“啊!太有意思了!”的体验,可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当孩子因为什么事而想去自杀的时候,如果他与父母的关系很好,其实是不会真的去自杀的。因为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明白,自己要是死了父母会很难过。当然,天资非凡的孩子要另当别论。天资非凡的孩子,有时就算与父母关系尚可,也可能会选择自杀。因为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孤独还是悲伤,都比同龄人更深刻,不容易解决。


青春期的孩子可以尽情向父母倾诉苦恼,能发展出这样的亲子关系就太好了。“万一有什么事一定跟我讲啊”,就算父母嘴上这么说,但如果原本就没有建立这样的关系,那孩子是没法跟父母开口。所以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建立这样的关系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如果告诉父母“我在学校被欺负了”,这对于孩子来说其实相当于一种失败,这不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是“败犬”吗?所以如果孩子不能完全相信“就算失败,父母还是会认可自己”的话,那是不会说的。在孩子说“我被人欺负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撇下一句“都怪你自己没用”的父母真是不怎么样。就算没说出“你能说出来我很欣慰”,至少也要说“不管发生什么,不管有多少挫折失败,你都是我们的孩子”。不论孩子怎么失败、落魄,都绝不抛弃,这才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而打造这样的亲子关系非常重要。


有一些父母绝对不把自己的脆弱、缺点和失败显露给孩子。这样一来,孩子也会认为,脆弱是绝对不能示人的。那么若是孩子被欺负了,也无法对父母说出口。所以我想,父母把自己的脆弱和失败都原原本本地展现给孩子是很重要的。


一位自杀未遂的孩子来到我这里寻求帮助,他说:“我完全没有任何才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是我唯一能做的可以派上用场的事!”我说:“还是不消失比较好啊,活着说不定以后还会发生什么呢。”那孩子说:“哼,老师,您的话真老套。”之后我说:“刚才你说我是大学教授,是很厉害的人,和我比起来你自己什么都算不上。但其实就算是大学教授,在生死的问题上,也只会说些老套的话,这就是人生啊!这是你自己的生死问题,你肯定比我想得更明白,更了解对于自己有意义的东西,不是吗?”那个孩子之后就慢慢恢复了活力。


遇上这种情况,不要想着让对方在嘴上承认“您说的很对”,而是要创造一种“说什么都没关系”的气氛,因为没人能笃定地保证说几句话就能让对方一下子有了生的希望。“为什么必须活着呢?”对于这种话题,除了些老套普通的话也没有其他可以说了。


孩子能平稳度过青春期的那些家庭,靠的就是之前储蓄起来的关系。孩子会想着“我小时候,父母也常陪我一起玩,我也挺幸福的”,怀着这种感激就能够克服种种困难。极少有人真的可以说“我懂青春期的孩子”,或者做到“我能跟青春期的孩子直言不讳地说我想说的话”,不过这也没有关系,因为青春期总归是能度过的。


Q3:我不想让孩子经历我当年的辛苦,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明白呢?


A3:把“自己认为的幸福”强加给孩子是没有用的。


有这么一个人,他从小学毕业后,因为家里没钱,所以没法继续上学。后来,他只能一边工作一边拼命自学,最终当上了公司的老板。功成名就的他认为绝不能让孩子经历自己当年的辛苦,所以不断给孩子买书、请家庭教师。但孩子却不领情,上了中学之后完全不好好学习,每天也不去学校,就在家里发呆。


这位父亲向我咨询时感叹道:“我当年勤学苦读,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可我的孩子明明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肯学习。”我说:“您当年是渴望学习所以才学的,没错吧?可您家的孩子明明不想学习,却不得不每天应付四位家庭教师,恐怕这对他才是‘苦读’吧。”


这位父亲当年是渴望读书的,所以他希望孩子不用像自己一样,读书读得那么辛苦。但是希望孩子做和自己同样的事,其实只不过是把“自己认为的幸福”强加给孩子而已。生活中与这种模式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当这种状况发生的时候,父母常会说:“现在的孩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但其实并非如此。


当今社会变化得太快了,以至于父母的人生经验几乎派不上什么用场,可父母却很容易忘记这一点。刚才那位父亲年轻时候的“苦读”跟现在的“苦读”,其中的含义完全不一样。即便他想着不要让孩子经历跟自己一样的辛苦,但如果不能从本质上来考虑的话,也是难以做到的。这就好比说,无论父母的算盘打得多好,也没法教孩子怎么用电脑。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经验是不值得夸耀的。


过去,这些个人经验都是值得夸耀的。比如在务农的家庭,长辈说“明天应该会下雨”,结果真的下了,孩子就会佩服得不得了。比如“我当年没钱也闯到了今天!”“过去饥一顿饱一顿的真是吃尽了苦!”但是现在还靠这些表面经验自傲的话就站不住脚了,因为金钱和食物都不像当年那样紧缺了。



我这么一说,有的家长可能会感觉自己在做的事好像对孩子一点儿用也没有,完全束手无策从而失去了自信。其实并不是那样的。父母的人生经验中,有些东西毫无疑问是孩子不曾体验的,也可能是在孩子之上的,肯定也会有什么能让孩子点头赞叹说:“原来是这样,太佩服了!”每个父母都绝对是有的,但必须去发现它才行。


然而,父母却往往把一切都换算成金钱,或者用一般的社会标准来衡量,所以孩子才会很生气。比如父亲会说:“说到在公司的地位,你爸我可是科长!”竟然还在这种地方逞英雄。如果你不回归到事物的本质,孩子是听不进去的。


但在事物最基本的层面,人类的变化并没有那么大,因为说到底,父母比孩子活的年岁要长得多。比如你可以说:“爸爸比你呼吸的空气多。”这就足够让父母引以为傲了。“你要是不服气,你变得比我更老试试!”这是绝对不会败下阵来的。但是大家却习惯于说些浮于表面的东西,“你们年轻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孩子就会很不以为然,甚至可能会顶撞父母:“别光说我,那你自己到底算老几啊?”这时候你如果再说“说到公司的地位,你爸我……”就不行了。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想在孩子面前炫耀自己的人生经验的话也没关系,只是不要光顾着自己说,也要听听孩子想说什么。让孩子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非常重要。打个比方,如果父亲说:“你爸我当年就算借别人的参考书也要坚持学习。”说完之后,孩子说:“那不是因为没办法嘛。”那么父亲可以继续问孩子:“哦?那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话,孩子就会开始说自己的想法,渐渐也能越说越多。父母在谈论自己的光辉岁月的时候,总是容易变成单方面的自夸。他们可能会跟孩子说:“别啰唆,安静听我说!”结果就把孩子的嘴给堵上了。这样是不行的。要试着让孩子也能发表意见,这样才有和孩子沟通的机会。


Q4:养育孩子该以什么为目标呢?


A4:养育出“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的人。


孩子其实天生就有着自我成长的力量。虽然这么说,但家长也不能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也就是说,家长必须把“勇于担当”作为养育孩子的目标,这个目标也是一种自立吧。


在美国,当父母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就必须切实地让他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非常严格。举例来说,父母让孩子们投标粉刷墙壁的任务。哥哥要价50美元,弟弟要价10美元,那么任务自然就交给要价最低的弟弟了。但弟弟还小,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为了赢过哥哥,才把要价写得很低。可赢得任务之后,就必须独自一人完成,就算是边哭边做,也必须干完。而且他还会被哥哥说:“看看吧,活该,这是你自己的责任啊!”美国的父母非常清楚自己身上背负着的义务:必须把生活中独立承担责任的残酷教给孩子。因此,才会如此严格。


但是,在教会孩子承担责任时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自立和依赖看成是完全对立的东西。没有依赖的自立应当叫作孤立,因为人与人的关系已经断裂了。正是那些能够适当依赖他人的人才能学会自立,甚至说适当的依赖是自立的支持和保证也不为过。“自立”其实是在亲子之间建立的一种崭新的关系,希望父母和孩子都能明白这一点。


通常社会上会认为“失败=否定”,但家庭应该是个即便出现了失败,也不会贬低孩子的地方。家人会说:“下次再加油吧!”“你没问题的!”不会立刻就把“失败”等同于“否定”。不因孩子的失败就降低对孩子的评价,这才是家庭。不过,父母和孩子都有必要认清失败的事实,说什么“这才不是失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孩子“存在”于此就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如果能够不断肯定孩子的“存在”,那么将来孩子长大了,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陷入自我厌恶之中。甚至可以说,现在的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在将来面对失败、感到自己的局限性时,是陷入自我厌恶之中,还是能够肯定自己,重拾信心,这都取决于父母是否能肯定孩子的“存在”。所以,即便孩子有很多缺点,如果父母能够肯定孩子作为独立人格的尊严,那么将来孩子遇到挫折也能够重拾信心、确立自我。


只要家长心中明白这一点,那么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即使说了一句“哎哟,失败了啊”也没关系的。因为这话里没有掺入其他层面的评价,只是针对错误、对待失败本身说的,并不是对人格的否定。有些笨拙的父母想着“不能伤害孩子”,所以嘴上不指出孩子的失败,但因为心里就是那么想的,反而会在不知不觉间把评价传递给孩子。


家庭的作用本来应该是体现在这种无法计算的、肉眼看不见的地方的,但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父母就很难安心,总会忍不住倾向于关注那些能看得见的部分,这可能已经不仅是养育孩子的问题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家庭变得和学校甚至公司一样了,只用冷冰冰的数字来评价孩子。如今人们需要重新思考一下这些做法了。


所以说,“爱”真是很难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多样性。虽然你自以为是爱着对方的,但那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爱呢?谁也说不清楚。小婴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的时候,立刻飞奔过去是爱呢,还是稍微等会再去才是爱呢?想也想不明白。


爱这件事,最关键的就是肯定对方的人格。但要在肯定对方的自主性和人格的同时爱对方,实在是非常难的事情。其实,有很多人都忘记了对方是个有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以为像爱一个洋娃娃一样地爱对方就是爱了。


孩子的幸福,是由他们自己去创造和构筑的。有些父母并不以孩子的幸福为中心,认为只有把孩子放在他们以为的“幸福的状态”里才能安心,但这不过是自以为是罢了。真正的幸福,是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我爱他(她),即使他(她)是一个叛逆期的孩子。只要想想,就会明白爱的不易之处了。


本文转载自《什么是最好的父母》和凤凰网读书公众号


(声明:除STEAM在线原创文章外,STEAM在线分享和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STEAM教育在中国的传播,仅做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后台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标题:《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阅读原文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將敲定史上最大規模年度預算案 金額超106萬億日

    日本茑屋书店在沪开首家店 有“全球最火书店”之称

    东京都21日新增确诊病例392例 刷新周一的最高纪录

    长崎动植物公园为水豚推出“柚子浴” 慵懒的样子可爱

    日本将敲定史上最大规模年度预算案 金额超106万亿日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记日本疫情下的纪念南京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