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为何日本能够获得那么多诺贝尔奖?

作者:未知  来源:人民网   更新:2021-11-16 10:16:01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截至2021年,日本已有27人获得诺贝尔奖(包括2名美籍日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是除去欧美国家之外,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

自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到2001年3月,在整整100年时间里,日本共有9人获得诺贝尔奖。然而,就在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之后。进入21世纪,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日本的获奖速度突然提速,共有20人获得诺贝尔奖,平均一年一个诺奖。

从21世纪算起,日本拿到诺贝尔奖的人数仅次于美国,高居世界第二,而且奖项都是含金量较高自然科学类奖。日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原因:

一、日本几十年前就确立了“以科学技术创立国家”的发展战略

二战后结束后的1949年,日本采取了外贸立国政策。通过了《外贸及外汇管理法》,第二年又通过了《外资法》。在此政策下,实施技术引进,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专利,吸收、消化并改良。

此后20年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一跃跨入了发达国家行列。1968年,日本经济超越西德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战略。发展模式由过去的引进、吸收、消化转变为强化自主性研究。同时加大了政府投资,使得日本科技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是半导体行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由于实施技术立国战略,使日本逐步积累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技术基础和人力资源,为之后的的日本诺贝尔奖项的获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府重视科技发展,科研经费有保障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研的政策,并不断加大经费投入。1971年,日本政府提出,把70年代研发经费占当年GDP比例为3%作为发展目标。但由于当时的石油危机使得日本不得不放慢步伐。

尽管如此,日本仍在1975年就达到了2.15%的水平,80年代后就已经稳定在2%以上。从2005-2015年,这10年的研发经费平均达到GDP3%,居发达国家首位,与其相比,美国2016年此项占比为2.8%。

在日本,政府向大学和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政府的研究机构,提供研究开发经费。而日本企业的研究人员,各个企业都是根据其职务和发明的贡献程度,支付相应的报酬。

一般来说,由于存在终身雇佣制度,很少有人要求获得巨额的发明奖而急功近利。日本以科技作为立国之本,重视以举国之力投入巨资进行科技创新。

作为文部科学省外围机构的“日本学术振兴会”负责制定具体科学研究项目,其掌管的“科学研究费”是日本最大规模的竞争性申请类科研费,占日本政府全部竞争性科研费的60%以上,是当前日本科研经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科研费预算安排,被纳入日本政府5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研究人员能够从大学、企业或国家获得充足的研究经费,为他们安心进行科研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尽管日本GDP多年来没有增长,但由于日本人均GDP的基数一直很高,长期维持在4万美元左右,因此能够为科研项目提供足够的资金。

三、日本一向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8)末期,江户(现东京)成年男性市民的识字率就达到了70%以上,远高于同期伦敦的20%和巴黎的不到10%,令欧美人都感到惊异。当时,就连最偏僻的农村也维持着非常高的识字率。

战后,日本通过立法,实现了教育的均一化偏僻乡村都拥有与大城市同等的教学设施和师资。日本国内历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家庭内重视读书的氛围,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今后投身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比于中国,日本人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始得更早。在日本,孩子上下学是不许家长接送的,从幼儿园开始就培养孩子独立脱衣服和穿衣服的习惯,培养他们养成独自生活的习惯,懂规矩、守礼仪。

日本“全民读书”的风气,让诺贝尔获奖者受益终身。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阿维尼翁的动物》、《橄榄树上的伞菌》……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对所做事情的热爱、个人探索精神、好奇心和社会责任感不仅是读书学习研究的原动力,也是人们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的根本原因。在这一良好氛围下,全社会都会发自内心地向往文明、尊重文化、尊重知识。

日本大学能够出“大师”,与其始终坚持教授治校,保持大学的学术研究氛围有着直接关系。如东京大学就是如此,东京大学在治学理念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将“教授治学”放在学校管理的核心地位。

这成为东京大学各院系保持高度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一项根本保障。东京大学的各个院系几乎没有专门的行政人员。每个院系的管理者就是他们自己的教授和老师,甚至连学籍管理、网络维护这些杂事都是由老师亲力亲为。

每个院系甚至每个老师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这一管理模式下,东京大学的学术自由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组织的一项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日本的教育系统,居然是最公平的教育系统之一!日本几乎能给“穷孩子”和“富孩子”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四、注重基础研究

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全都是国立大学的毕业生,这些大学多属于研究型大学,本身就重视基础研究。日本对于学术研究非常自由,研究经费也有保障,可以研究那些预测在10年、20年后会大有发展的课题。

如果没有研究的自由,就不会出现这些能够引导创新的成果。所以说,在制造业领域,严格是可以的,但是在学术研究领域,过于严格,结果会适得其反。

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研究科教授森康晃指出,日本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其实是由于知识的长期积累,是通过积累基础研究、大力培育人才获得的,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教育领域,不应该单纯强调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从中长期来看,在开发能够赚钱的技术时,还应该注重发展那些不会立即产生经济效益、需要踏踏实实地花费时间积累的科学技术。

森康晃指出,在生物工程领域,虽然日本与美国相比有相当差距,但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则有一些地方领先于美国。他认为国家科学技术的水平和教育的水平,也受历史的影响。日本的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相当一部分,是在明治维新前持续了300年的江户时代就奠定了基础研究的基础,并培育了很多人才。

由此可见,如今日本诺贝尔获奖者的不断出现,是建立在日本几百年来打下的基础研究的深厚基础之上的,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办教育到汤川秀树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用了80多年时间。

实际上,世界各国诺贝尔奖的获奖排名就是按照国家的科技底蕴和发展时间来排名的,如今日本能够频频获得诺贝尔奖,实际上是其几百年来努力结果的最终体现,实属厚积薄发。

五、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很适合于做基础研究

抛开日本民族的劣根性不谈,单看其优点,就会发现,日本人的工匠精神的确非常适合于从事基础研究工作。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然后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这就是日本人做事的态度。

在日本就连做饭都可能成为“煮饭仙人”,日本有位名叫村嶋孟的老人,50年来只做一碗米饭,被称为“煮饭仙人”人们非常喜欢吃他做的饭,但他每天只做一点,需要排队才能吃到。据说一碗米饭甚至被卖到了500元。

日本人十分敬仰这种专注的人,而在日本的基础科研领域,也有着众多类似村嶋孟这样具有专注精神、十分执着的人。

结语

中国近些年来在基础科研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目前仅有屠呦呦一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与科技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诺贝尔奖的评审需要较长周期,因此具有滞后性,往往获奖的都是几十年前的研究成果。

现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原创研究走在了世界前沿,因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前景非常值得期待,可以预见,未来的10-20年,中国必将会获得数量可观的诺贝尔奖。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政府拟将可接种“加强针”

    日本政府新设3个数字化主题会议

    2021东京·中国电影周“金鹤奖

    业绩持续低迷 日本全日空将大规

    华为全联接大会首次在日本召开

    日本4-9月的造船订单达170艘 同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