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IT >> 正文

富士从胶卷到数码的涅槃传奇

作者:未知  来源:太平洋电脑网   更新:2006-2-21 10:26:0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2月6日,富士宣布淡出胶卷市场,全球预计裁员5000人,基本都以从事胶卷、相纸等照片感光材料业务的人员为主。由于全球胶片市场严重萎缩,原本全球最大的三个胶片冲印企业垄断的局面,随着柯达转型、柯尼卡美能达退出,富士淡出而宣告破局。富士表态称,全球裁员以及富士胶卷做出调整、收缩胶卷部门并不代表富士将放弃胶卷市场。富士中国的一位主管说,“大家都在说胶片市场萎缩,其实萎缩的只是民用市场,在医疗、航空这样的专业领域胶片的使用量依然很稳定。而且面对一大批富士胶卷的忠实用户,富士也不会放手不管的。公司将会一如既往的做好自己的专业和民用市场。”

  提起富士,许多中国人会立刻想到胶卷。十几年前,这个有着绿色图案的胶卷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曾达到60%。然而,随着其竞争对手美国柯达公司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迅速扩张,富士胶卷逐渐“褪色”。富士现任首席执行官古森重隆对此的解释是:“现在,胶卷收入只占富士胶卷总销售额的5%—6%。富士胶卷事业正在多样化中稳步发展,在公司全力经营的三大事业中,包括消费和商用胶片、普通相机、数码相机、相纸、化学药品、数码冲扩设备等在内的影像事业领域,销售收入只占29%。信息事业领域和文化事业领域的销售比重则达到31%和40%。

  面对众多传统相机、胶片企业纷纷转型,胶片及传统相机的市场份额大大减少。而富士作为世界500强之一以及影像业内集合胶片、冲印、相机多方面综合型品牌,也在经历着转型之痛。其崛起、发展、成熟、选择、转型,无疑就是一段胶片、冲印、相机发展的综合编年史。

  富士走过的这70年风风雨雨,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映衬出一个影像发展从胶片到数码的发展过程。如今,数码当道,富士面对强手如林的数码相机市场以及日渐萎缩的传统胶片市场,取舍之间也代表了时代的特质。

  讲不出的“再见”——富士胶卷发展沉浮录

  富士胶卷于1934年创立,其前身是日本塑料的“胶卷试验所”。1919年开始研究制造胶卷的技术。1922年开始研究感光乳剂,1925年在积累照相工业的经营诀窍的同时,成立了“胶卷试验化所”,正式开始研究制造胶卷。

  当时,以美国柯达公司为首的照相业界都对技术实行保护主义。富士胶卷自创立以来,不得不自力更生开发技术。1972年,富士胶卷为开拓市场,以自己公司的技术成立商品开发中心。1976年9月,该公司发表了高感光度彩色胶卷F-Ⅱ400新产品,即时轰动世界,富士马上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发出高感光色彩胶卷的厂商。1979年11月,富士新成立了专门宣传中心,这个中心一方面促进销售活动,另一方面掌握顾客的需求动向,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随着“内功”的完善,富士胶卷加强向世界市场发展,1987年富士在世界13个地方,成立分公司和办事处,向世界120个国家出口了产品;另外还注重加强宣传工作。在胶卷的可靠性、质量的稳定性方面,富士胶卷已获得世界第一的评价。

  一直以来,银盐照片都是富士胶卷的基础技术。特别是在最近,富士胶卷传感工艺得到了划时代的提高,即在三原色通常的三个感色层上,为制造高感光度胶卷,又增加了世界首创的第四个感色层,富士胶卷开发的这一商品应可谓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彩色胶卷。但随着数码影像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数码相机又呈现了更多更奇妙的影像传感技术,胶片领域面临空前考验。

  2003年开始,富士的胶片业务开始走下坡路,很大一部分的利润逐渐转向数码相机业务。利润下降非常迅速,尤其是在民用胶片市场。2002年,富士胶片公司的年收入为159亿美元,华尔街股价年终收盘33.06美元,市场价值为17014百万美元。在当时已经赶超柯达。但从2003年开始,富士公布的业绩报告显示,其收益与利润呈现增收减益的状况。

  到了2005年,富士公布的05年财政报告显示,销售额比去年增加2%。营业利润却比去年减少22%。纯利润比去年减少26%。收益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环境恶化,原材料价格的上升,研究开发费的增加,结构改革费用等。数码相机的销售台数约增加21%,胶卷在世界范围内的销售额则减少约23%。

  由于数码相机在使用中的种种便利性,逐渐从低端市场开始侵蚀胶片市场。另一方面,胶片的代价高,不能及时得到拍摄效果等因素制约了信息时代图片信息的传播。胶片由盛转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好在富士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1988年就开始了数码相机的研发,是当时较早介入数码相机领域的厂商。

  从零走向辉煌——富士数码相机腾飞录

  常说“计划总是跟不上变化”,时代的发展也确确实实让人感受到这样的局面。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CCD。富士胶卷以此为契机,开始了数码相机的研发。富士胶卷充分挖掘在传统银盐胶片生产中长期积累下来的精密化学技术和光学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富士胶卷在数码相机的三大关键性部件——CCD、光学镜头及图像处理这三项技术上都拥有专利,还开发出了不同于其他厂商的,可以拍摄高画质图像的产品。可以说,富士相比其他两家胶片、冲印巨头:柯达和柯尼卡美能达,走在了时代的前沿。这也是,到如今,富士依旧能胶片、数码两手抓的最好证明。

  富士朝霞研发中心从1988年开始了数码相机的研发,那时制定的研发宗旨一直延续至今——让数码相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拍摄出漂亮的照片。

  1988年富士与东芝在科隆博览会上,展出了共同开发的,配备40万像素的Pujixs(富士克斯)数字静物相机“DS-1P”,在这前后,富士、东芝、奥林巴斯、柯尼卡、佳能等品牌相继发布了数码相机的试制品:如佳能RC-701、卡西欧VS-101、富士DS-1P、富士DS-X、东芝MC2000等。

  此后,数码相机开始飞速发展,从1994年柯达成功开发出第一台商用数码相机开始,仅仅两年时间,近20家公司先后参与了数码相机的生产和开发,纷纷推出了自己研发的数码相机新品。1995年世界上数码相机的像素只有41万。到1996年几乎翻了一倍,达到81万像素。数码相机的出货量达到50万台,1997年又提高到100万像素,数码相机出货量突破100万台。

  1998年对于富士以及全球数码相机厂商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一年。数码相机从1998年开始进入以火箭速度高速发展的新纪元,不仅仅数码相机的外观、功能、性能上有了很大变化,而且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注重个性化发展。这一年,富士推出了世界首台拥有百万像素级CCD的数码相机FinePix700,像素达到了150万。但那时的中国,数码相机品牌凤毛麟角,为国人所知的也不过是柯达、奥林巴斯和卡西欧。

  富士取传统胶片小型相机造型、高解像度,低价的特点,结合超小型、金属机壳、多功能、多特点、时尚等自身特色,打造出了一系列被后人啧啧称道的经典机型。在数码相机业内,富士让人关注更多的还是在其高端消费级机型及单反数码相机上,而且独创开发的SuperCCD制造工艺也成为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

  而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真正崛起是在2000年,佳能、索尼、尼康三大厂商一同进入了中国市场,瞬间改变了中国原本平静的市场。

  2001年,富士、奥林巴斯、柯尼卡、美能达、理光等品牌纷纷进入中国,数码相机至此在亚洲国家掀起了一阵狂潮,数码时代正式拉开序幕。

  2001年,富士推出一款具有6倍光学变焦的长焦数码相机FinePix 2800Zoom,这款相机最大的卖点就是配备了6倍的光学变焦镜头,小巧的机身设计也改变了以前大变焦比机型比较重的特点。这款相机操作简便,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容易地上手。

  同样也是2001年发布的富士6800ZOOM则根据时尚和专业气质。FinePix 6800ZOOM的外观是由设计保时捷911的F.A.PORSECHE小组设计完成的,这也是他们设计的第一台数码相机。该机的模式转盘少了“SET UP”的选项,而人像、风景、夜景模式和新增添的黑白模式作为菜单选项置于“SP”模式(情景模式)下,此外,还多了一个录音选择。这两款机型充分奠定了富士在时尚和高端消费级两个消费层次的地位,因而2002年,富士更加崭露头角。

  2002年,数码相机市场有业内人士总结为各大厂商“搅在一块扭打”,2002年各厂商显然并没有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区分出不同的市场。于是一古脑儿推出了众多型号的数码相机。2002年数码相机市场正式进入井喷年,光中国数码相机的销量比2001年上涨217%!

  富士在这一年推出了多款不同类型的数码相机,他们分别是一代经典机王——300万像素、6倍光学变焦镜头的S602 Zoom、富士单反机型S2 Pro以及时尚机型富士F401 Zoom,当然还有面向家庭的低端家用机型Finepix A101等,数码相机开始普及,3000元以下机型增多,而富士则从高端单反到低端家用,全面出击。

  2003年,被很多人认为是数码相机行业内最值得纪念的一年,2003年一年,就有120款新品数码相机上市,数码相机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富士在这一年也推出了多款数码相机,又针对影楼特别设计的S7000,插值像素最大可达1200万像素,在当时被誉为价格最低的高像素机型。此后,索尼的F828等一批800万像素机型才陆续登上数码相机的历史舞台。

  2004年S7000后续机型S20pro诞生,但其声势和影响力却没能超过前作S7000,而富士单反新主力S3pro也在这一年诞生。最高ISO可达1600的消费级时尚数码相机F700也让大家对富士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全球第一款16:9显示屏设计的数码相机F710也在富士手下诞生。富士在2004年创造了无数奇迹。2004年也成就了富士数码相机的辉煌。

  2005年越来越多的技术开始被广泛采用,高ISO、16:9显示,乃至超级CCD等技术都已经开始被纷纷仿效,防抖成了2005年厂商们主要追求的对象,但富士却没有跟风般推出一款带有防抖功能的数码相机,而是标新立异,发布了多款带有“自然影像技术”的数码相机,进一步将最高ISO提高到了3200,并且在高感光条件下,也能保证细腻的画质。可以说,富士在数码相机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目标。

  富士走过的这70年风风雨雨,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映衬出一个影像发展从胶片到数码的发展过程。如今,数码当道,富士面对强手如林的数码相机市场以及日渐萎缩的传统胶片市场,取舍之间也代表了时代的特质。

  日前,富士针对其淡出传统胶片市场的猜测做出了反驳。富士胶卷(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富士将会一直坚守胶片市场不会退出。当然,去年11月对于传言柯尼卡美能达可能退出数码影像行业的消息,柯美当时也做出了回应,表示:“柯尼卡美能达不会放弃数码相机市场”。然而数月后,柯美最终无奈宣布将由索尼接手其光学影像部门中的单反数码相机部分,而其他消费级数码相机则全部停止生产和销售,冲印、感光胶片等也全部由诺日士接手,柯美完全退出了影像市场。

  虽然目前我们不能确定目前看起来有些像孤军奋战的富士能否做到和对外公告的内容一致,不过从其数码相机的发展来看,其还将继续与其他品牌抗衡下去。

  2005年,富士将其数码相机制造研发中心全部迁移至中国苏州,相信这番作为背后势必有其意义深远的策略。富士的发展,从一方面代表着影像发展史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预测2006年的富士还将发挥出更多潜能。 

太平洋电脑网 2006年02月20日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熊本熊震后首次现身东京 卖萌感

    日清推出“世界杯面选举” 纪念

    不二家巧克力点心内疑混入橡胶

    奥巴马来广岛,安倍去珍珠港吗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