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日本控制轧制技术的发展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钢铁新闻   更新:2006-12-21 17:13:2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其次,加热到1300℃后,进行下面4个系列的轧制试验。(1)1个道次以20%的定压下率轧制,最终轧制道次温度为900℃,在高温侧进行增加轧制道次的轧制(即轧制开始温度随轧制道次数增多),结果如图6所示。金相组织在2—3个道次时是魏氏组织状态,再增加轧制道次,虽然变成铁素体、珠光体,但是不发生铁索体的晶粒细化。也就是高温轧制虽然使奥氏体再结晶相变为铁素体、珠光体晶粒,不再结晶成为使铁素体晶粒细化的细粒奥氏体。(2)将开始轧制温度固定在900℃,与前面相反,在低温侧进行增加道次数的轧制(终轧温度随轧制道次数下降),结果示于图7。最初为魏氏组织,随着轧制道次数的增加变成在原始奥氏体晶粒内生成微细铁素体的组织,最终成为极其细微的层状铁素体、珠光体组织。虽然没有发生奥氏体的再结晶,但是随着对奥氏体累积压下的同时金相组织微细化了。在上述的任何一种情况下,力学性能随金相组织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如图7中所示,强压下时,奥氏体相变时屈服点的上升以及转变温度的降低很明显。(3)轧制温度范围(轧制开始温度-轧制终止温度),将其固定在200℃进行改变轧制温度的试验,结果已在前面有过分析。(4)在全压下量一定(140mm→20mm)的条件下,进行了变化轧制温度、轧制道次、压下量形式的轧制,其结果是铁素体晶粒大小、断裂转变温度与低温侧的累积压下率有关。例如,设hf为精轧厚度,h(950)为轧制温度950℃时的板厚,则断裂转变温度与压下比h(950)/hf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以上结果可运用图1进行说明。也就是在各个温度区域的轧制效果,在高温区域I内奥氏体再结晶引起晶粒预细化;区域Ⅱ内反复再结晶造成奥氏体的晶粒细化;区域Ⅲ内因奥氏体未再结晶加工增加了铁素体核的生成。即区域I的主要的效果是相变组织的正常均匀化。区域Ⅱ是该区域内累积压下量越大,越是反复再结晶,奥氏体乃至铁素体晶粒细化的可能性也越大。区域Ⅲ是由于累积加工的作用,奥氏体晶粒的伸长效果和晶粒中晶核的生成,使铁素体晶粒细化。在区域n和区域Ⅲ内轧制造成的铁素体晶粒细化的机理不同,可认为具有加法性质。因此,作为描述控制轧制的指标,用奥氏体再结晶成为细晶粒那一温度下的压下比,例如上面的f(950/hf)或累积压下比(区域Ⅱ+区域Ⅲ)。另外,强化区域Ⅲ的轧制,将使相变组织的集合金相组织发达,可以认为由于轧制后奥氏体具有的特定方位关系相变成为铁素体的缘故。

   
    图6 从高温侧增加轧制道次时组织和力学性质的变化
    实验为图4的钢加热到1300℃后,精轧温度固定为900℃,从高温侧以1个道次20%压下率增加轧制道次

   
    图7从低温侧增加轧制道次时组织和力学性质的变化
    实验为图4的钢加热到1300℃,开始轧制温度固定为900℃,从低温侧以1道次20%压下率增加轧制道次

   
    图8 低温下的压下比(h(950)/hf)和断裂转变温度(vTs)的相关关系
    h(950):950℃时的厚度;hf:精轧板厚(20mm)

    除了上述的C-Si-Mn钢以外,对铌钢(O.19C-0.13Si-0.99Mn-0.33Nb)和软钢(0.12C-0.02Si-0.59Mn)也作了同样的试验。综上所述,可得到如下述结论:铌钢的奥氏体的再结晶温度高,因此在控制轧制区域Ⅲ的效果重要。低碳钢相变温度高,得不到奥氏体区的控制轧制效果,在低温精轧为铁索体相变后的轧制,而且铁素体的再结晶温度比相变温度低,因此造成铁索体晶粒粗大,结果是低碳钢的铁素体晶粒细化困难。

    4  钢材控制轧制的综合合金设计

  关于铁索体、珠光体最佳合金成分的厚板综合控制轧制技术,松原等发表有报告(卷末附复印资料)。其性能,除了高强度、良好的低温韧性(断口转变温度)以外,作为当时的要求,考虑的是高延展性(冲击试验自身能量)。首先,作为微量元素,铌不仅能提高强度,还可通过控制轧制大大改善断裂转变温度,因此Nb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另外,钒可以提高强度,但不能改善断口转变温度。但是,当只靠铌强化不充分时,复合添加Nb+V是有效的。关于铌或钒系中锰的强化作用已经有报告指出,0.5%以下的铜(Cu)、镍(Ni铬(Cr)都有同样效果,这说明连续冷却中的相变点的降低引起析出强化增加。如果铌系碳从0.13%降低到0.03%,则由于珠光体分率减少使拉伸强度下降,但是铁素体结晶粒不变,因此屈服点及断口转变温度不变。另一方面,自身能量(Shelf Energy)会因珠光体的减少而大幅度增加。C方向的自身能量在硫为0.01%以下时大大改善,通过横向轧制也可改善,这一事实的定量关系被揭示出来。在钢厂轧制中,Nb+V系,在900℃以下的累积压下率和断裂转变温度间表现出很好的相关关系。因此生产方案可用下面的图解表示:LYS、TS、Ceq→化学成分,vTs→控制轧制(化学成分),冲击值(自身能量)→s%,横向压下比。直至这个时期,才认识到通过控制轧制能生产出比调质钢具有更好的低温韧性的钢材。

    5  硫与延展性的问题

  如上所述,该时期的问题是改善c方向的延展性,除控制硫在0.01%—0.02%程度的横向轧制之外,还尝试了添加Ti、Zr、REM(稀土类元素)等硫化物生成元素以控制夹杂物形状。由于同时期进行的炼钢工艺脱硫技术的开发,可进行0.01%以下硫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这个问题通过控制0.005%左右的低硫钢基本得以解决。此外,如果进行对0.01%—0.02%s等级的钢控制轧制,则因板厚(z)方向发生韧性劣化,出现夏氏断裂的微小剥离裂纹(Micro-Fissuring),这是因为MnS夹杂物在低温轧制时容易伸长,与此同时造成夹杂物与基质界面的接合不完全。但是,后来明确低硫钢也发生了同样的断裂(称为分离或层离),正如后面将要谈到除MnS以外,集合组织也可看作是一个原因。

上一页  [1] [2]  尾页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熊本熊震后首次现身东京 卖萌感

    日清推出“世界杯面选举” 纪念

    不二家巧克力点心内疑混入橡胶

    奥巴马来广岛,安倍去珍珠港吗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