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社会 >> 正文

“日本制造”的中国启示

作者:未知  来源:经济导报   更新:2007-4-17 11:20:59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也曾面临日元升值、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冲击和压力,这些压力不仅与“中国制造”目前面临的压力相似,而且其严重程度远超今天的中国。但是,正是在危机中,日本的汽车和机电加工等行业脱颖而出。
蓝领的知识创新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管理专家米仓诚一郎非常看重危机冲击下日本制造的表现,称其为日本式管理在危机下的全面创新。
为人熟知的日本式管理,是日本制造业在战后高速增长期逐渐摸索形成的。具体来看,在大企业内部,基于对未来的共同愿景,员工工作得到了终身保障(终身雇用制)。职位与薪酬会随着年龄和资历的增加自动升级(年功序列制)。员工不分白领、蓝领,加入企业内部的同一工会(企业内工会)。另一方面,组装加工企业将大量的工序分包出去,与特定的配套企业形成了长期稳固的交易关系(生产系列)。
这一时期日本制造更加注重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品质圈活动。企业鼓励工人们利用下班时间聚集起来,就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质量管理、生产效率等问题交流心得,讨论改进方法。这一做法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但经历危机后,由于企业坚持不裁员,赢得了员工的信任,品质圈迅速普及。品质圈活动将潜藏于工人心中的经验、直觉等默会知识,通过小集团讨论等方式发掘出来,最终上升为自管理层到基层均可共享的标准知识。品质圈被誉为日本制造向世界贡献的独到知识创新方式。
为加快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日本企业这一时期首创了跨部门的产品开发团队制度。围绕一个新品,研发、生产、销售各道环节的负责人从研发阶段就组成团队。由于机制灵活,开发进行到相应阶段就可迅速转向新型产品。工人为适应由此导致的“混流生产方式”(在流水线上同时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也逐渐掌握了数项不同的操作技能。
升级中国模式
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相比,中国制造虽然面临相似的困难,但周遭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借鉴其经验,推动产业升级?
首先,要认真、深刻地总结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日本的经验证明了,危机出现时,最重要的创新一定是在坚持自身模式的前提下实现的。
其次,中国制造要注意深层挖掘人力资源,尤其是蓝领的潜力。日本制造的经验显示,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很大程度上依靠工人的经验和智慧,以推动工艺流程创新。国内企业常抱怨高级技工稀缺,员工流失率过高。如何建立一套稳定的劳务体制,与员工构筑共同愿景,是中国制造提升的当务之急。
第三,思考国内市场特点,从中找到升级路径。中国国内市场规模远大于日本,并拥有丰富的层级,其庞大的低端市场,更是任何发达工业国绝无仅有的。中国制造意欲升级,必须重视开拓内需,并总结在中国市场上升级的经验。一定条件下,基于中国市场的中国制造,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主流模式。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熊本熊震后首次现身东京 卖萌感

    日清推出“世界杯面选举” 纪念

    不二家巧克力点心内疑混入橡胶

    奥巴马来广岛,安倍去珍珠港吗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