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到过日本的外国人,几乎都会惊讶当地食品价格的昂贵。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东京食品价格比世界其他主要城市高出25%—100%。在日本,用于“吃”的开支是每个普通家庭必须精打细算的日常支出。
耕地有限、生产成本高、农产品高度依赖进口是造成日本食品价格昂贵的主要原因。日本耕地面积只有504万公顷,农业生产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40%,绝大多数农产品依靠进口,肥料、农药和农机具的价格也偏贵。从国情出发,日本格外重视农业保护。
明补变暗补 关税奇高力保农业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主要体现在税制、补贴和控制进口等3个方面。日本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每年需要缴纳与土地关联的税收,但是,如果农业用地被继承人继续用于农业生产的话,遗产税总额超过土地交易价格的部分便可以延期缴纳;如果继承人死亡或者从事农业生产满20年后,未缴纳的部分税收就可以免除。在其他税种中,日本政府也对农业网开一面,如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在法人和个人事业税、法人和个人所得税、继承税、赠与税等许多方面得到优惠。
比起税收来,日本的农业补贴对于农民来说优惠更大。日本每年农业补贴总额在4万亿日元以上,农民收入的60%来自政府的补贴。据经合组织的调查显示:2000年,日本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而同期的农业产值只有1.1%,农业补贴超过了农业产值。近年来,日本对农业采取巨额补贴的政策不断受到世界贸易组织和一些国家的指责。在此情况下,日本渐渐地改变了农业补贴的做法,如扩大市场的开放度,减少对粮食价格的直接补贴,将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对农业人才的保养、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更新以及支持乡村建设等方面。
日本还对进口农产品以提高关税或加征国内批发价的方式来保持国内农产品售价的平稳。以大米为例:日本市场上的大米平均价格相当于国际市场平均价的8倍。进口大米总量只占日本市场的5%左右,而且多数用于饲养业和食品加工业,但进口关税却高达490%。政府以竞标方式把进口额度批给出价最高的进口商,既控制总量,又提高价格。进口米投放市场时,政府有时还要加征国内批发价。如此这般,进口大米的价格优势丧失殆尽,而质量高、口感好的日本大米就能长期占据日本人的餐桌。
品牌出效益 营养口感打开销路
日本国产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进口产品,然而,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本国农产品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这与日本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分不开。
比起进口产品,日本更重视通过精心策划的宣传来创造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在日本的农产品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用心培育”的字样,详细地介绍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国内媒体也都一边倒地赞扬本国农产品的美味、营养与安全,逐渐在日本人心目中形成了国产品货真价实的消费观念。另外,日本的农业生产不片面追求高产,而是不惜成本地提高产品的营养含量与口感。这样即使本国农产品价格偏高,也不愁没有销路。在超市里,用粮食饲料产出的鸡蛋要比普通饲料产出的鸡蛋贵出三四倍,依然卖得很好。那些用普通饲料产出的鸡蛋反而需要经常打折来拉拢顾客。“松阪牛”可以算是品牌效应的代表之一。“松阪牛”的饲养程序极为严格,饲料是大麦、豆饼为主的混合饲料。牛长肥后,为了增进牛的食欲,每天要给牛喝啤酒,为牛按摩,甚至让牛听音乐、晒日光浴。尽管一头优质“松阪牛”的价格在四五千万日元,却仍然深受日本人的欢迎,拥有美国牛肉所无法取代的地位,足见品牌效应对日本人的影响之深。
求规模效应 企业介入农业经营
多年以来,日本政府期望随着农民逐渐离乡弃农,农村土地占有会不断集中,从而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提高效益,确保供应。然而,实际上许多农民依靠农业的补贴维持着自给自足,不愿放弃土地。许多学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企业进入农业服务领域。
农产品的快捷流通是建立在大规模的市场调查、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品质管理、广告商标、网络销售、物流等各种服务基础上的。对于这些不同领域的服务要求,农户不可能独自完成,即使是目前日本农村的合作社———农协也无法独揽承办。可是,日本国内却有大量的企业在从事和提供上述服务方面具备了条件和实力,要想进一步发展农业,就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企业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融资、出资等手段参与农业生产管理与流通,帮助农民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为此,日本于2000年修订了有关农用土地和农业法人企业的相关法规,使不拥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地方公共团体、企业或个人出资者都可以介入农业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