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常举办各种战争反对活动,新闻界也经常报道战争的残酷。这样看来,日本确实是在反省。但是,在我看来,令中国人感到不满的是日本没有从加害者方面进行反省,而只是从被害者的角度进行反省。虽然,日本也有从加害者角度进行反省的人,但是这些人还占少数。
再看看“偍傢傃”,确实,日本的政治家对中国表示了歉意等。中国人也认为日本人已经道歉了。1972年,日中共同联合声明中有关日本对于战争责任的问题已经让中国人相信了,这就是日本对中国的忏悔。因为这是使得日中恢复邦交正常化的必要前提。可是,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日中两国政治关系的恶化,中国人的想法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源于1985年中曾根原首相战后初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次参拜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刺激可能中曾根和日本人都没有想到。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日本逐渐变成经济大国,自信也随之增强而造成的。日本人出现了重新审视历史的动向。当然,日本有对历史再认识的权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再认识是与否认日本作为加害者有联系的。从那以后,日本政治家经常因为战争问题而“失言”。政治家的靖国参拜也频繁发生。因此,中国人才感到原来在日中共同声明上面写着的是反省,并不是道歉。至目前为止,日本还没有明文写下来的道歉。因此,才发生了被认为已经解决了的“历史问题”再次成了问题。马立诚说日本已经向中国道歉了21次,但是,中国人认为那21次中的大部分都不能算是道歉。我认为道歉的次数并不重要。在中国人看来,更应该看重下述两点。第一,日本否认侵略,反对道歉的声音高于道歉的声音。马立诚只调查了日本道歉的次数,但是没有调查日本政治家失言的回数。如果调查一下,可能会比道歉的次数多吧。第二,日中之间确实没有签署一份明确的道歉文件。日中共同声明签署的时候,日中双方领导人似乎存在着非常牢固的信赖关系。所以,那个时候道歉的文件似乎并不重要。但是,到了80年代中后期,日中之间的信赖关系危急,到了小泉政权这种不信感就更强烈了。既然不值得信赖,那就有必要进行书面约定,进行正式的道歉。
第三:中国人由于古代的辉煌和近代的被害,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
第四:由于现代媒体的发达,更容易触发中国人的被害者情节。
综上所述,中国人应该从被害者情节中脱却出来,理性地正确地看待日本。
报告选编之二:
鲁迅和村上春树 当文学超越了国界时
主讲人:藤井 省三(东京大学教授)
藤井教授在讲演中说,鲁迅和村上春树都是超越了日中国境的大作家。他们代表了两个时代的日中文化交流史。鲁迅1902年在日本留学,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青春岁月。当他作为作家渐露头角的时候,也受到了日本文化界的注目。现在,日文版鲁迅全集已经出版,初中的国语教材中都有鲁迅的文章。对于日本人来说,似乎鲁迅就是自己的国民作家。
而村上春树,在1979年以处女作小说《听风之歌》而现身文坛。10年后的1987年《挪威的森林》,台湾译本出版,受到好评,成为流行。还演变成一种村上春树现象。自90年代初期以来,村上春树现象在香港,90年代末期在上海乃至北京不断兴起。直到去年,中国又出版了全套共20本的《村上春树》全集。近期又出版了《海边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累计出版数达到了40万部。
比较两位作家在异国的成功,可以发现他们超越国境的道路并不平坦。每走一步都受到时代的影响。藤井教授集中讲述了鲁迅留学时代的苦恼之后,还就最近鲁迅之子所说的鲁迅是被日本人医生毒死之说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系统地叙述了鲁迅后人的家庭商业。
关于村上春树的中国观,藤井教授介绍说;他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的采访时表示,中国对于村上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记号。藤井先生还介绍说:村上在1994年发表的作品《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中写到:“所有都象一个一个连接的圈一样连接着,那圈子的中心就是满洲。也就是中国大陆,即昭和14年的战争。但是,为什么我和久美子竟然被卷入那样的历史瓜葛之中,我实在是无法理解。”
对此,村上又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于历史因缘似乎想要做出解释。他写道:“我们被原因和结果所缠绕以保持结合与解体的均衡。但最终结局还是都归于我们够不着的深深裂痕。”
藤井教授说,村上春树对中国可谓情有独钟,多次在作品中提到台湾,提到中国,他和鲁迅都是超越了国境的作家。
报告选编之三:
从语言看日中文化的差异
主讲人:相原 茂(お茶の水女子大学教授)
日本和中国虽然具有同样的文化源头,但是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别是在语言表现方面,以及民族性等方面,日中差异就显得更为突出。相原教授在讲演中,以生动的例证和切身体验,阐述了日中表现文化的不同,并提出中国人在并不都是反日的。
他说,在这次亚洲足球赛中,中国球迷的过激表现,可能是中国国民性所使然。在目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然有很多差别用语在频繁使用。比如,瞎子,聋子,瘸子,结巴,残废人等。这些语言在日本都是被禁止使用的。可是在中国不仅常用,有的场合还并不代表贬义。当作为某个人的外号来称呼的时候,这些词语有时表现出一种超出一般的友情或者亲昵。还有,在中国考大学要求考生必须五官端正。这在日本是不允许出现的词句和要求,有歧视他人的嫌疑。相原教授还以自己被人称做“鬼子”的亲身经历,解释了中国人的对日感情。他强调,由于过去日本侵略中国,中国人使用很多贬义词来形容日本侵略军。比如,日本鬼子,小日本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贬义词在用来称呼朋友的时候,有时就表现的是亲昵。而且,中国人也同样用洋鬼子,老毛子等词汇。所以,鬼子等词汇并不是完全针对日本人的。同时,要理解中国是一个阶层的社会,等级观念十分严重。他们不象日本人,具有比较均一的思考方法和感觉。还有,中国人比较注重自我表现,沉默会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而且,他们一般崇尚口若悬河,主张明确,目的明确。不做盲目的行动。这些却和认为沉默是金的日本人完全不同。
考虑以上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语言表现上的差异,再去看中国的反日,中国人对于亚洲足球赛的过激行动等,就会有新的视点,也就比较便于互相理解了。
上一页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