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日外交,有其成功一面。据日本总理府实施的“外交舆论调查”,1978年~2000年,日本国民对美亲近感比率,多维持在70%以上。尽管其间有“敲打日本”等高压外交举动,但日本对美无亲近感者比率一直被控制在20%左右。
尽管存在美国打压,追随美国的日本社会主流不改。如何理解日本人崇美意识问题,西尾干二的观点可供参考。他在(西尾?路会编)《日本人为何战后不久即丧失对美敌意》(德间书店、2002)中,就战后日人对美感情变化原因做出以下分析。
他说,日本对美放弃敌意,首先是因生存需要。第二是心理原因,即日本人原本对美并无敌意。第三,日本本土没有发生地面战,即日本对美没有那种面对面的仇恨。第四,西欧文明原本就是近代日本的样本。
关于第一点,西尾说,如果不跟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日本就无法在战后世界生存。即经济上日本需要美国这个巨大市场。关于第二点,他认为日本即使在二战中,对美也并无敌意。他说,那时,日本人既无被英美人鞭笞的痛苦,也没有被占领。二战中日本对英美的敌意,是被制造出来的。
西尾强调两点,一是美国对日本,只存在空袭与原子弹的破坏,没有面对面那种战争,这样就少了复仇的理由。“人因为微小的侮辱而复仇,但对巨大的侮辱却不能复仇”(马基雅维里语)。西尾所说的巨大侮辱,是指西欧文明对日本的征服。
再者,欧美文明本是日本近代模仿的范本,日本对欧美文明战争的败北,意味着精神的败北。西尾说,日本在自己精神准备不足的前提下发动战争,在败北时,被美国的正义、美国的历史观与美国的世界秩序吞没。他打比方说,被装入袋子里的人是看不见袋子的,假如没有相当的自我意识,那个人根本无法从外边看到包容自己袋子的存在。另外,西尾还谈到日本人本身自我软弱以及当时厌战、疲劳以及对耀武扬威军人反感的心理原因。
读细谷千博监修的《日本与美国――伙伴关系50年》(日本时报、2001),可大致了解战后美国对日战略布局梗概。美国在日维持其精神统治,是有一套的。
日本人称美对日实施的是“宽大的占领”。的确,战后美对日人道主义援助,救了很多日本人的生命。1945年9月至1946年末,对日援助金额共计19300万美元,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此收到不少日本人的感谢信。
美国战后以提供奖学金的形式选择日本优秀青年赴美留学,培养了一大批亲美派。这些人回国后担任日本重要职位,跟美国保持了密切的沟通与关系。在细谷的书中,刊登了日本的“美归”人物的文章,这些人包括著名医院院长、国际奥林匹克委员、国会议员、时装设计家、驻联合国大使、新闻记者。他们都是懂得美国秩序美国语言的人物。
此外,美国最厉害的是为日本制定了包括宪法在内的一系列制度,这就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了美国意志可以规定日本发展的方向。
当然,美国对日控制的最大后盾,还在于其军事霸权地位与金融实力。但其人员培养与制度设立的功效,决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