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其进展得到国内外业界的肯定,但要求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呼声仍然不断。国内外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面对中国的经济过热及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应该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有人提出,人民币每年升值5%较为合适。与此同时,最近人民币兑美元连创新高。
目前的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和外汇储备高企,经济高速增长仍然得以持续,这些都是外人看来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尽管2005年7月21日央行调高人民币汇率水平,但外间一直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十分微小,人民币汇率弹性太小。特别是美国一直认为,只有人民币升值才是美中贸易逆差得以调整的关键。但是,美国政府及其他国家没有看到,中国的2005年汇率改革,并不仅是汇率水平的调整,其核心内容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有效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如何形成。
而为了做到这一点,2005年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取得很大进展。如放宽居民购汇额度;推出企业各种避险工具;放宽人民币与非美元货币的汇率浮动区间;放宽香港人民币业务,扩大清算范围,强化人民币回流机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进美元对人民币掉期交易,推行做市商制度;以及最近推出的便利国内企业与民众持有外汇,让国内合符条件的银行、基金和保险资金到海外投资等。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可以预见,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货币当局仍会促使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民币汇率变化并不是决定两国之间贸易逆差或顺差的最基本因素,它也不是改变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力量。因为,中国对外贸易迅速成长关键的因素是中国低工资剩余劳动力的大量供给及素质迅速提高、中国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及技术进步,以往制度改革后的交易费用不断下降。可以说,仅就这几个方面,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该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即使是“金砖四国”中的印度、巴西、俄罗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根本就不是中国的对手。对于这点,日本的经验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也不在于中国有多少贸易顺差,而是在于中国目前金融体制及金融市场的发展滞后,使得中国不能有效利用剩余资金来扩大社会就业。如果中国剩余的劳动力能够与剩余的资本有效结合,那么中国经济会更加繁荣,社会财富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国际上试图以人民币汇率升值来改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并非易事。更何况,任何汇率制度确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过程。
还有,有效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如何形成?为什么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不能够反映到人民币汇率改革上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能否真实地反映人民币汇率供求关系?为什么汇改之后的人民币汇率变化出现了升值的单边市?等等。这些问题都中国的金融制度改革有关。
因此,缓解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不仅要打通过本外币市场,而且还得对以往的出口贸易与引进外资政策进行检讨,如出口退税政策、外资优惠政策、现行的资本项目等政策的检讨,并在这基础上如何促使人民币国际化,而要做到这点,在国际市场上发行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券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在保持资本账户不完全放开的状态下,在国际上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不仅有利于吸引炒作人民币升值的热钱进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减少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有利于打通本外币市场,而且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增加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竞争力。
只有在以上的基础上才能够谈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问题,否则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汇率水平是没有意义的。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并非仅是弹性大小的问题,也不仅是价格水平高低的问题,而更主要的还是相关的经济状况、制度安排、市场等方面的问题。在目前经济面临着不确定的情况下,保持汇率的稳定,是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方面。这样既可以稳定国际炒家的预期(一年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与这种预期有很大关系),迫使它们退出这种市场,也能为国内企业与金融制度顺利改革创造条件。
总之,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来促进人民币汇率更富弹性,同时也得警惕人民币升值的各种炒作。国家利益是我国汇率制度的根本,我们坚决不可屈从于来自任何要求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压力。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