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世界周报》11月28日一期刊登文章,介绍了该刊记者在北京参观博物馆的一些观感。文章摘要如下:
想必大家都知道,北京有很多博物馆。从著名的“故宫博物院”到1996年才发掘并建造的“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迹博物馆”,即使粗略算来,北京的博物馆也不下一百家。笔者来到北京以后,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巨大的国家,经常参观博物馆和纪念馆,即使仅算北京当地,我去过的此类地方已有三四十家。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要参观这里的大型博物馆,最少也要半天时间。北京还有很多不同领域的特色博物馆,主题极为丰富,有天文、古建、货币、中医、紫檀、石刻、戏曲、陶瓷、自来水、民俗艺术……还有很多博物馆我都未去过,但听说也都不错,今后亦当一去。笔者今年还去过一家很少见的博物馆,就是地处北京门头沟区的“宦官博物馆”。
一般来说,中国的“博物馆”和“纪念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特别是博物馆,要强调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化事业的巨大发展,要展示一种自豪感,显示在旧中国被部分特权阶级占有的文化遗产已经重归人民所有了。但笔者发现,很多重要的陈列和展示,会把学术上的系统性和考证等等混杂起来,只给出一个“说明”。此外,很多文物的保存状态相当恶劣。
大约15年前,我在乌鲁木齐看了那具著名的“楼兰美女”干尸。这具干尸仅由一个粗陋的展柜收纳,所处的房间既十分阴暗,又不能调节温湿。还有一次,我在东北的某家博物馆看到了一个非常精美的展箱,但里面放的却是复制品。据说这是因为文物原品极为珍贵,所以被藏在仓库里,不予展出。
最近,我参观了去年建成的“首都博物馆”新馆。这家博物馆地处北京主干道长安街的西延长线———复兴门外大街,据说是由北京市投资15亿元修建的。博物馆面积巨大,地上5层,地下1层。博物馆的地下层有书店、茶馆、年画店、土特产店和京剧脸谱体验室等设施,显示出相当的商业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