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政治、安全问题上,日美政策堪称紧密无间,但在地区经济外交上,日美政策差距难合,隐现着日美关系上的“政经分离”特征
●目前,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的多边体制面临现实挑战,呈现多极化趋势,日本顿失归属,急于构建全球大竞争根据地,回归亚洲,构建“东亚共同体”成为其首选目标
近来,日美关系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在金融政策方面,日本开始调整外币资产的比例,减少美元,增持欧元;在亚太战略方面,日本选择了疏远美国、回归亚洲,努力构建“东亚共同体”。这些变化已经显露出,安倍政府正在着力提升日本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它将给未来日美关系和亚太地区安全、经济格局的走向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
日本大量减持美元
战后以来,日本始终将“追随美元”和“维护日美军事同盟”作为外交台柱子。即使在上个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黄金与美元脱钩,日本依旧高储美元,维护美元一边倒政策,成为支撑“美元主导体制”的主力军。尤其是2003年伊战后,小泉不惜重金,搞空前规模的外汇干预,将所得美元资产全额购买美国国债,充当了布什的“半个财政部长”,保住了美元没有暴跌,借此,确立了“小泉布什蜜月”的货币基础。
安倍上台后,日本却一改常态。11月底,日本央行披露所持外币资产的欧元比例升至30%,超过国际均线5个百分点,美元比例则由90%降至65%,卡在国际均线上。日本央行的这一举措引起国际金融市场震惊。国际金融市场称其为日本“脱美元政策”的前兆。
问题的本质是日本央行的政策与当前的脱美元势力日趋合流,恐将对美元体制构成现实挑战。今年以来,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已积极筹备“石油出口上的脱美元政策”。5月,普京力推卢布自由兑换,而后,议会扬言要搞石油出口卢布化。而在朝核危机下,俄进一步提出要增储日元,减持美元。近日,作为与美国的对抗措施,伊朗竟然提出要彻底摆脱石油出口美元化。而中东海湾合作委员会,则大搞期货市场、营建金融中心,谋划货币统合。在欧洲,欧盟新成员的欧元储备比例更是远远超过美元。欧元区对中东、北非的辐射,又使欧元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同时,东亚等其他新兴市场国也积极增储欧元。货币体制上的地域主义与世界经济的集团化并行而来。
对美国而言,减持美元,意味着卸载美国国债,必将引起美国国债价格大暴跌。目前,随着美国财贸双赤字膨胀,美元信誉日渐低下。而东亚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能否流入美国国债市场,关乎美国经济的对外均衡,更关乎美元地位。而眼下,美国国债的海外持有比例已由2001年的17%,增至2005年的25%,美国国债的价格日益取决于海外持有者的政治取向。显然,日本的外汇储备结构的变化,与货币的地域主义,以及由此潜藏的对美元体制的冲击合流,构成了事实上的“金融反美新动向”。
美不让日把持主导权
与之相呼应的是日本围绕亚洲经济一体化主导权展开的一系列举措。以往,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政策上,克林顿的民主党政府曾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松散、不约束”的对话原则;二是坚持美国的主导优势,主动利用APEC维护美国在环太平洋区域中有利的战略态势。但2001年布什上台后,则明显采取了“不积极政策”,漠视APEC走向“形骸化”,随之,对东亚鹊起的地区合作浪潮,也一度保持“战略忽视”。日本则“乘虚而入”,在东亚积极开垦“自留地”,主导不含美国的“东亚共同体”,导致美国所期待的“跨太平洋自贸圈”面临“诸侯割据”风险。
环球时报 2007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