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王室已故前国王妃戴安娜,曾经在孩子入学一事上"插"过一脚。她表示,希望她的两个儿子,到英国最著名的伊顿公学读书。不过她的"择校"理由很特殊:因为伊顿公学管理严格。
能够在伊顿公学入学的孩子,除了父母手中要有"超大把"的英镑以外,还必须出身显赫,不是老牌贵族、就是新贵富贾。伊顿公学比其他学校都严厉,孩子调皮捣蛋,一律要被关禁闭或抄写拉丁文作为惩罚,即使有个当女王的祖母也不例外。
“择校”作为教育领域多年的难点,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成为代表委员们重点讨论的焦点。不少代表委员指出,“择校”风正在演变为“择班”风、“择座位”风。不少家长花重金,辗转托关系,目的就是让孩子进入“好班级”、坐到“好座位”。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副市长赵凤桐3月5日表示,针对今年即将到来的小升初“入学大战”,北京将采取措施限制学生跨区流动,进一步落实“就近入学”的政策,学生如果要跨区县入学,必须通过市教委批准。
“择校”并不单单是我国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难题,世界多国也同样为此困扰,这些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力求打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从这些措施里,我们也许能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日本
教师校长全国大轮岗
日本教育采取均衡政策,基本上使该国不存在“择校热”。该国为适龄儿童提供机会均等、质量优良的义务教育,保证每个学生有同等的学习权利。孩子进入哪所学校并不重要,因为日本政府保证了充足的义务教育经费,各校的师资水平、教学设施都达到了规范化。每个学校的硬件部分基本相同,不会有哪个学校因为设备不完善而影响教学质量。
日本学校执行统一和全面规范的教学大纲,保证教学质量。各学校学习的内容都根据该国的文部省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决定。在考试上公平竞争,在东京的学生与在偏远海岛上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同,所以没有必要非在某个特殊学校上学。
轮换调整教师队伍和校长是日本特有的一大机制,日本的教育法规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这个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全国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均衡一致。他们中小学教师都由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公立学校的教员属于国家公务员,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校间师资轮换和调整。没有重点学校,自然也不用特意择校了。
英国
就近入学“抓阄”择校
英国教育体系实行双轨制,既有国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国立学校提供免费教育,经费来自政府税收。而私立学校的收费很高,尤其是贵族学校,不是一般工薪阶级所能负担的。
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就近入学原则,所以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不惜出高价在好学校附近购置房产,以便让子女就近入学。但是这样一来,很多收入差的家庭的孩子被关在了热门学校之外。
近年来,公众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越来越不满意,英国教育部表示,允许各地教育机构采用抓阄的方式决定谁能进入热门学校学习。布赖顿市议会率先在今年2月27日晚经过激烈的辩论后,以微弱多数表决通过了抓阄入学的新办法,将于明年9月开始在当地实行。新办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就近入学,如果报名人数超过招生名额,学校将采用电脑随机选择办法录取。这个办法不能说是十全十美的解决方式,但是至少给了民众一个希望。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调查显示,英国各地名校周围的房价自2001年以来上涨了76%,有些名校周边的房价比其他地方高出一倍多。随着抓阄入学的办法,名校周边的房价可能下跌。
法国
改学校须请教育局决定
在法国,中小学的择校问题不是热门话题,主要原因在于法国政府一贯重视教育,在教育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证全民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不存在众多生源争夺有限优秀教育资源的问题。
法国中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大多数家庭的儿童都上公立学校,由地区教育局按照学区分片,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指定学校,校长没有自行接收学生的权力,家长也没有选择让孩子上哪一所学校的自由。如果家长想要改学校,必须提出“特殊并且充分的理由”请教育局决定,有些地方甚至规定学生有特殊原因改校需市(区)长批准。
在法国还有私立学校,不受就近入学原则的限制,学费也不算太高,有效地分流了择校压力。
美国
多种选择缓解压力
国外最注重择校的非美国莫属。而择校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从宗教、种族到对社会阶层的认同以及对公立学校的不信任,都是择校的原动力。
美国的法律规定6到16岁者必须入学学习。美国的公立学校的经费也是来自政府税收,学生免费入学,公立学校实行就近入学的原则,但是由于公众对逐年下降的公立中小学质量不满,择校呼声越来越高。在美国具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择校形式多种多样,给学生和学生家长较充分的选择余地。
■开放招生制度:允许适龄儿童到居住地以外的公立学校就读。有学生希望进入不是就近的公立学校时,只要提前交上申请,学区管理部门会认真考虑,有位置一定满足需要。
■特殊学校:这类公立学校往往执行某种特别的教育理论,课程安排独具特色,这些学校主要是供有特殊兴趣的儿童入学。
■民办公助学校:这种学校由公共教育经费支持,但是由教育团体或个人开办并负责管理,在学校人员的聘用、课程设计、经费使用方面,都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教育质量比一般的公立学校要高些。这种学校收费比全私立学校要低,因此很受欢迎。
■私立学校:教育质量一流,管理也很人文,是不少家长的首选,但是收费很高。
■在家上学:在家庭中由父母亲和特聘教师实施对子女的教育,这是美国式择校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做法在美国大多数州里是合法的,孩子学习期间也可以到任何一个公立学校选择喜爱的课程并参加课外活动。在家上学教育的孩子接受定期评估,也要参加标准化考试,才能取得同等学历。
俄罗斯
承认学生的天赋差异
俄罗斯直接继承了前苏联的教育体制,提倡学校办出特色,俄罗斯学校的课程分三部分:一是统一的必修课;二是地方规定的部分必修课;三是学校自己开设的部分课程。课程安排比较灵活,还分理科学校、艺术学校、英语学校、传统文化学校等。
俄罗斯教育制度承认学生的天赋差异,到了高年级,会按学生的兴趣编班,分人文学科或数理化学科,这样的区分会让学生意愿与学校教学大方向发生不吻合,产生了“择校”倾向。国家尚没有出台适当的解决方法。
启示
可以不平均但不能不兜底
不少专家表示,中国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总体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有人撑死有人饿死”;二是成本收益率上的“高入低出”。
公共教育资源不同于一般的市场资源,有其底线性、战略性和公共性。公共教育资源可以不平均,但不能不兜底。日本基本上没有“择校”现象,原因就是在义务制教育阶段大力推行“平等教育”、均衡各公立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在中国,教育几乎成为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唯一通道、起点低层次复杂、承载着改变个人命运等诸多使命,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取向就显得更迫切、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