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市场出尽风头 “日本寿司”打败“美国派”
|
|
|
|
|
近日,世界汽车制造商公布的月度销售报告,给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汽车市场带来了两个并不美好的消息:住房市场问题对总体经济产生了令人不安的影响,已经殃及汽车经销商;而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也难现昔日辉煌,不再是大多数美国人的首选。
“北美街头现在到处可见的是日系车和韩国车,而美国人自己的品牌汽车已经逐渐丢失了原本的市场”,“丰田汽车在美国可谓‘如日中天’,其销售业绩已经领跑当地车市”,“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人如今对日本车的迷信程度,甚至达到让人很难理解的程度”……的确,从北美回来的汽车爱好者,在说起自己在当地的亲身见闻时,总是这样的“不谋而合”。
底特律汽车城已近迟暮?
据统计,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销售额急剧下降,进口品牌整体首次在美国市场上占据了多数份额,约占汽车总销售额度的52%。而与去年7月份相比,外国汽车的销售虽然也出现下滑,跌幅为5%,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集团的销售额降幅要多达19%。
集聚着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的底特律,曾经被誉为美国乃至世界的“汽车城”。这座曾经创造了无数辉煌,象征着汽车界的光荣与梦想,代表世界汽车工业潮流的城市,如今却渐渐式微。
50年前,可以看到美国市场上出售的几乎所有汽车都是由美国公司生产的,从底特律开出的汽车给人们提供了方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随着时间推移,德国大众的甲壳虫等进口车开始成为美国街头常见的风景,而这种转变在20世纪的70年代呈现加速度趋势,石油危机的冲击使得质量好、又省油的日本汽车成为了美国人明智的选择。
其实,自从20世纪80年代伊始,底特律汽车城的危机便一直存在,而这一危机的“导火索”正是来自于大洋彼岸的东瀛列岛,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不得不面临来自海外,尤其是日本丰田、本田、日产三家汽车公司的强大竞争。在经历了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各大汽车公司相继进入美国市场,占有北美超过30%的市场。底特律汽车城的集群优势已不复存在。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在美国创下了一项项销售新纪录,而美国汽车巨头在本土市场却全方位败下阵来。2003年对底特律汽车城而言,是无法忘记的一年。当年,日本的丰田汽车美国分公司在北美销售增长率达到6.3%,整车销售超过了180万辆,首次突破公司成立46年来的最高纪录,日本丰田的凯美瑞车型更是荣登至美国最畅销车型的榜首位置;而另一家日本汽车企业——本田汽车美国分公司在北美的销售增长幅度达到了8.2%,整车销售超过135万辆;日本的尼桑汽车美国分公司在北美的销售,则增长了7.4%。相形之下,将2003年称为底特律的“灾难年”并不过分,美国本土汽车巨头的销售状况呈现出一片“溃败”景象。与上一财年相比,美国通用汽车当年销售下降2.4%,福特汽车下降了4.6%,而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则下降了3.5%。
在本土市场的销售份额出现大幅度下滑的趋势后,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为了改变现状,纷纷加快了推出新车型的速度。其时,福特推出3款新车型,通用则在翌年推出了13种新车型,但即使如此,仍旧无法抵御来自日本汽车企业的强大攻势,以至于多数分析家认为,美国汽车巨头的努力,短期内无法改变其本土市场份额下降的趋势。
日本车缘何领跑美国车市
日本的汽车公司为何能在美国人占据传统优势的汽车市场上,从“分得一杯羹”一直到把美国本土汽车厂商打得“节节败退”呢?有分析人士认为,日本汽车公司相对美国汽车公司而言,最大的优势便是生产效率高,因此能在前期以较低的价格“入侵”美国市场,“低价策略”成为日本汽车企业进驻美国市场的“独门武器”。据美国《商业周刊》的报道,丰田、本田、尼桑三大汽车公司均为满负荷运转,而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最多只能利用85%的生产能力。日本公司很多生产线通常能同时生产小吨位货车、跑车等多种车型,而多数美国公司一条生产线仅有一种车型下线。此外,日本汽车公司的工资标准比美国公司低,采购方式又相对灵活,所以其生产成本要比美国公司低很多。而这恰恰成为了其打开美国市场大门的“关键钥匙”。
另据《亚洲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日本汽车公司在北美经常进行促销活动,但促销费用普遍低于美国公司。2003年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每辆汽车促销费用,基本在2000美元到4000美元的区间之内,而日本汽车促销费用最高的本田汽车,每辆不超过1500美元,尼桑更是保持在每辆500美元左右。
当然,营销策略、低价手段确实助力日本汽车公司在美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真正使日系车立足的根本,还在于其与美国品牌汽车相比,良好的质量保证与过硬的“汽车残值率”。众所周知,与国内汽车消费者一般买一辆汽车可能会驾驶很长时间,甚至不进行换车相比,美国汽车消费者在购买一辆车3到5年后进行换车,可谓是“家常便饭”。这使得他们对于“汽车残值率”看得更重。在使用过3到5年后,日系车的残值率较美国本土汽车的表现普遍更为良好,而且日系车省油、为美国人“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设计元素,均十分符合美国人的“口味”,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其能“颠覆”美国汽车市场。
与此同时,在日系车身后的韩系车也不容小觑。虽然其在美国市场上并不如日系车那般“风头正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成为第二个丰田或者本田,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据美国两家独立的汽车市场调研公司Allison—Fisher和CNW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有将近四分之一的美国新车购买人士表示会考虑现代汽车这一韩国品牌,这其实是现代汽车在美国市场占有率逐渐提升的最好佐证。而在2003年,表示会考虑现代汽车品牌的美国人仅仅为11%,现在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23%,而且如今现代汽车的质量不断改进,在美国车市的增长态势仅仅落后于丰田和本田两家日本汽车制造商。无论如何,韩系车的崛起,已经引起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和日本汽车厂商的关注。
“日系模式”值得借鉴
对于美国的底特律来说,大洋彼岸是否正在出现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立论是否能够成立呢?有美国当地媒体援引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贸易专家彼得·莫里奇的观点:“中国人可能将把汽车运到这里来。”彼得·莫里奇认为,日本人以及后来的韩国人花了很多年时间,才学会如何生产出高品质的汽车,并在美国市场上抢占了较大的份额,而中国人可能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对于中国的自主品牌而言,又是否真正做好了准备呢?
近年来,国内的自主品牌汽车在与实力强劲的进口品牌与合资品牌的激烈竞争中,已从5年前不足15%的市场份额,发展到现在的30%以上。去年,自主品牌又一改以往盈利能力低迷的局面,盈利能力迅速攀升,与合资公司的盈利能力止步不前甚至逐步下滑形成了鲜明反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内自主品牌汽车销量的增长,并不能掩饰其价格低廉、品牌号召力偏于中下的现实状况。
毋庸讳言,将眼光转移到国内的汽车市场,自主品牌一向是一个讨论、争议颇多的“关键词”。在向世界汽车舞台艰难进军的路途上,如何在低价格优势上打造高数值的综合性价比,自主品牌在研发技术、制造设备与质量管理方面,还有太多东西需要改良,还有太长的路要走。但当日系车在北美市场上从原先“入地无门”,到现在的“风光无限”,借鉴先进汽车制造厂商的管理经验、营销模式,打造自身的技术优势与核心竞争能力,中国的自主品牌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完全有信心超越日本、韩国等汽车制造企业,在世界舞台上赢得尊重。就像彼得·莫里奇所说,日本汽车公司获得成功用了20年,中国的汽车人也许用不了这么长时间。
当然,目前,无论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层面,还是直接身处市场的汽车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汽车,都应该给予最大限度的耐心与宽容。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才有利于尚在“艰难跋涉”中的自主品牌汽车良性发展。(王乐)
上海-文汇报 2007年08月14日
|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上一篇新闻: 日元利差交易过盛或引发金融危机 下一篇新闻: 日企在公开全球变暖影响方面落后西方 |
|
|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