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日本由此开始了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自1984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后,1989年达到675亿美元,一举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压力的加大,我国企业正在加快向海外扩张的步伐。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了100亿美元,达到123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位居首位。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为161亿美元,2007年达265亿美元,2008年更高达407亿美元。这表明,我国开始进入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时代。中日同属赶超型国家,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许多问题与日本以往的经历相似。因此,研究总结日本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借鉴意义。
一、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规避和转移贸易摩擦及冲突
二战结束后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近20年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到1965年日本首次出现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其后整个对外贸易也出现顺差,并且连年累积,数额越来越大。与日本相对应,美国在对日本出现逆差后不久,其整个对外贸易于1971年出现逆差。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在70年代是几十亿美元,到80年代迅速上升为几百亿美元。日美贸易严重不平衡,80年代便成为日美贸易摩擦的多发期。日美之间出口不平衡问题之所以越来越严重,不仅仅是因为日本产品对美出口的增加,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企业向日本实施了生产据点转移的战略。因为,当时日本的市场就像今天中国的市场一样对跨国公司有很强的吸引力,尽管在80年代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多于美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但在制造业领域美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却远远高于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如,1985年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额为191.2亿美元,美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仅为92.4亿美元;在制造业领域,1985年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仅有24.6亿美元,而美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却高达45.8亿美元。因此,日本对美国的贸易盈余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美国公司在日本生产并出口的结果。这样一来,无论日本如何努力限制出口,如何努力振兴内需,却无法削减对美国的贸易盈余,结果只好被迫吞下以“广场协议”方式规定的日元大幅度升值的苦果。为了鼓励海外投资,缓和对美国的贸易摩擦,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日本厂商向北美地区进行生产据点的转移,用增加当地生产的方式缓和了贸易摩擦。如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三菱、富士重工等日本汽车公司相继在美国投资设厂。不仅如此,日本还将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变成日本进军欧美市场的出口加工基地,通过这种迂回的方式转移贸易摩擦与冲突。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对日贸易逆差的下降,从而大大改善了两国紧张的经贸关系。
目前我国对美贸易出现巨额盈余,外汇储备接近2万亿美元,这种情况和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情况极其相似。我国对美贸易盈余相当大程度上也是由外资企业在我国生产并出口所造成的。目前外资企业创造的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比重超过50%,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在2006年中美经贸论坛上指出:“在2005年中国101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达844亿美元,占到总额的83%。”美国对华贸易出现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制造业大量向我国转移。自1995年以来,由美国流入我国的直接投资已经从当初的30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60亿美元左右。这些外资的流入,很大一部分又集中在出口导向型企业,因此美国在华跨国企业获利的同时,也扩大了目前的中美贸易规模。在美国对华巨额逆差数字的背后,实质上是美国所获得的巨额利润。借鉴日本的经验,为了缓和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应当适当减少外汇储备的规模,鼓励企业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