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大力培育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
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体现在技术与品牌两个方面。日本在大规模对外投资前,企业不仅拥有规模优势,而且拥有庞大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如佳能和日本电气公司都把自己销售总额的一成以上投入到研究开发中。由于巨额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日本企业取得的美国专利件数迅速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1975年在美国取得专利件数最多的全世界前50位大企业中,日本企业仅有4家,而美国则为37家。但到1989年,日本企业则上升到17家,而美国企业则下降为26家,特别是前4位的企业均是日本企业。在品牌方面,日本的许多企业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在品牌创建和知名度的宣传上投注大量精力,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便涌现出像索尼、松下、夏普、三菱、丰田、本田等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正是凭借着巨大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日本在80年代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展开了强大的投资攻势,在汽车、半导体等行业曾一度主宰着美国市场。
世界知名品牌的多少同样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国企业在开始大规模走出去之时,并未形成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我们有世界级的产品,却没有世界级的品牌,“有品无牌”导致我国企业很难在国际竞争中获胜。价廉物美不再是我国产品的优势,而是我国企业的悲哀。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品牌小国,企业不缺乏产量优势,也不缺乏品质优势,我们能为众多世界级品牌做OEM就是例证。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抓住战略机遇,努力打造出一批制造业世界知名品牌。如今联想、海尔、TCL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已经开始走向了并购国际品牌的征程,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三、在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要有效防范投资风险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在日元升值等因素的诱使下,日本企业大举海外扩张给日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留下了梦魇般的教训。当时日本企业对美国的大型并购案件不少集中在投资风险极大、收入不稳定的房地产、娱乐业等“面子”工程上。仅从1986年到1991年,日本对外房地产投资累计额就达522亿美元,占这一时期整个对外直接投资额的19.4%。实践证明,日本大量的不动产投资后来基本成为不良资产,如曾经轰动一时的三菱公司收购洛克菲勒中心大厦,收购后不久便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到1993年,在美的日本银行对不动产业的贷款总额高达2000多亿美元,这些贷款主要面向日本企业,其中近一半已成为不良资产。日本在80年代进行的15桩规模最大的并购案中,只有4桩取得了成功,而其他大多都没能收回成本。以80年代日本公司进军好莱坞为例,索尼和松下电器分别收购了哥伦比亚影视公司和环球制片公司的母公司MCA公司。这两起曾经让美国人紧张、日本人欣快的震惊世界的大型并购案件,从企业战略角度来讲,两起并购都是非常完美的交易。但是日本企业讲究文化的大统一、绝对服从观念和美国公司强烈的自我意识所产生的企业文化格格不入,最后致使索尼公司的投资损失高达30亿美元,松下更是将MCA转手卖给了西格拉姆。日本大举进军美国的不动产、娱乐业等非制造业领域,最终以损失惨重收场。结果,这些投资事实上捐给了美国。日本在80年代后期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其海外投资利润不仅没有大幅度攀升,而且到90年代初海外投资利润急剧减少,非制造业领域的利润更是微乎其微。
今天,我国企业开始大规模走出去所面临的投资环境比当年日本更为严峻,会遇到各种风险,如规模风险、多元化风险、机会主义风险、财务风险、企业文化风险、政治风险等。海外智囊机构曾经对全球企业并购做过专门的研究,得出了并购失败率在70%以上的结论,并认为我国公司的失败率可能会更高,因为我国公司在管理和文化整合方面的经验更少。因此,企业在积极开展跨国并购的同时,必须要对并购后的各种风险有充分的认识,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尽力规避风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