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本良一
尾形武寿
小林羲之
笹川阳平
滨本良一
年龄:57岁
职业:《读卖新闻》社评论员
我在《读卖》工作33年了,1981年第一次作为国际组的特派记者到中国采访。1987年秋天,我调到上海,呆了一年,后来调到北京,工作了3年。1994到1997年差不多4年多在香港工作,香港回归之后又调往北京,2004年后才回到东京本部。
我们很重视报道中国的情况,着力培育“中国通”记者,现在许多年轻记者都有机会到北京去学习中文。读卖新闻社在中国一共设有5个记者站,北京站有5个文字记者,还有一个摄影记者。此外,在上海、沈阳、香港和台北都有记者站。我们一共有30个海外记者站,70多个驻外记者。中国分社是《读卖》驻外机构中最大的,第二是美国。这个信息说明我们读卖最重视的国家就是中国和美国。
日中关系这10年有很大的起伏,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2005年日中关系到了冰点,当时是因为日本首相小泉连续参拜靖国神社,同时日本还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那个时候,中国国内如北京、上海都发生了反日游行,对这些游行日本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直接影响就是日本去中国的游客大量减少。
其实游行都是在日本大使馆附近,其他地方仍然有序平静。但日本媒体的报道只放大了游行的那一个点,反复强化,让日本老百姓以为中国到处都有游行。
我有个朋友在中国做旅游工作,他是个日本通,有一次他到东京来出差,他对我大发雷霆,说日本的媒体起了坏作用,对中国的游行夸大其辞,使得日本民众产生了恐慌心理,都不敢到中国旅行了,日本媒体是罪魁祸首。
我想双方媒体工作人员都应该牢记一点,应该从一个公正公平的视角出发,尽量做出能够让公众全面了解问题的报道,少做以偏概全的报道。
我个人认为媒体是一面镜子,也是张地图。说它是一面镜子,是想说镜中影像美还是不美,不应该是镜子的原因,镜子只是如实反应而已,当然这面镜子也不能变成哈哈镜或者放大镜。
我认为最理想的认识对方的手段,就是大家都亲自到对方的国家走走、看看、听听,这样最准确,不能只是通过媒体来了解对方。
尾行武寿
年龄:65岁
职业:日本财团理事长
我最钦佩的中国政治家很多,首推毛泽东,他能够把那么大的一个国家统一,让一个政党稳定执政,功绩是非常大的。此外,周恩来在日本人中口碑非常好,另外就是被大家称为英雄的政治家邓小平。
邓小平、杨尚昆我都见过,都是跟着我们财团的创立人笹川良一会长去拜会的。杨尚昆先生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原本给我们规定的会谈时间是30分钟,但是大家都有很多问题要提,就延长到了一个半小时,这一个半小时里我们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到了很多细节、很多具体的事情,他没有一次问他的秘书,都是自己回答。牵扯到台湾等敏感问题,他也不回避,很坦率地回答。我从这一个半小时的交流中发现他是一个思维敏捷、记忆力很好的政治家。
现在中国是13亿人口,到15亿的时候,而且全国都像沿海这样发展起来的时候,真是不可想象。中国的经济我自己推测还要高速增长,内陆和沿海的发展平衡可能是中国政治家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现在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稳定的时候,我想中国还有机会成为世界的王者,日本是没有这种时候的,这是国家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差别。
很多日本人都希望中国的贫富差距要以最快速度缩小,中国的持久稳定和发展是日本最大的福音。中国要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恐怕是向富人征税。
我和我的秘书福田的工资本来是相差很多的,我是他的很多倍,但是税后差不了多少。我按照50%交税,福田是20%,日本的累进税最高可以达到75%,收入越多的税交得越多,然后用这笔钱搞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
靖国神社的问题给日中国民情感带来了很多不愉快,我个人认为引起中国人强烈反感和抗议的游就馆(设在靖国神社内的一个日本军事博物馆,馆陈内容否认历史,美化战争,宣扬所谓“靖国史观”)应该撤掉,从那里搬出去。问题是,撤掉了那个,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就解决了吗?
很多中国人不理解日本人为什么不恨美国人。我个人坦率的看法是二战后期日本的老百姓也希望战争快点结束,美国人扔下原子弹后,战争终于结束了,大家都松了口气。
战后日本有许多困难,在这个百废待兴的时候给日本提供物质帮助的不是中国,也不是法国、英国,而是美国。战后日本政府也做了诱导,称苏联是敌人,美国救了我们,这也对老百姓产生了影响。
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对立使得日本很快被美国视为同盟而非敌对者,当时的日本被规定充当了这样的角色,结成了日美同盟。在广岛的原子弹纪念馆里,强调的是原子弹对人类的伤害,但并不特别强调对美国人的仇恨。
如今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淡漠了这段历史,十几岁的更不清楚了。对历史真相的认识不全面也许跟历史教育的方式有关,老从古代开始教育,到近代就没时间了,草草了事,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教育,从近代开始。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