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在日本东京首相官邸,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前排中)与众阁僚合影。新华社记者马平摄 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完成内阁改组,这是安倍领导的自民党在上月参议院选举获胜后的一次重大政治动作,也是安倍自2012年再次上台以后的第4次组阁。新内阁有哪些新变化?对日本未来的内政外交及中日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 核心大臣留任重延续 在3日亮相的新内阁名单中,最受外界关注的多名“铁杆大臣”依然留任,包括副总理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外务大臣岸田文雄。这三位是在安倍2012年第二次上台后就入阁的“老臣”。 分析人士指出,麻生太郎和菅义伟可谓安倍的“股肱之臣”。麻生是“安倍经济学”的有力推手;菅义伟在安倍二次拜相后也一直位居内阁官房长官这一要职。外相岸田文雄4年来也始终追随安倍,不遗余力推动“安倍外交”。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教授廉德瑰告诉记者,菅义伟、麻生太郎、岸田文雄这三位“核心人物”的留任意味着安倍政府未来的内外政策变化幅度不会太大,有助于确保日本国内政治的稳定,从而保持政策的延续性。 不过,安倍新内阁还是出现一些新面孔。总共19名阁员中,还有8人是第一次入阁。 “鹰派”女防相多次“拜鬼” 一系列安排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防卫大臣“换将”。自民党政调会长稻田朋美替换中谷元出任防卫大臣。她将成为继东京都新知事小池百合子之后的第二位女防相。今年57岁的稻田朋美是自民党“鹰派”,曾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在历史问题上态度强硬,比如提倡验证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东京审判)。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吴寄南指出,稻田朋美积极支持日本防卫政策调整,忠实执行安倍意图。她出任防卫相之后势必会推动落实今年3月通过的新安保法,借口“中国威胁论”加快日本军事化步伐。 廉德瑰也表示,这次内阁改组中唯一令人担心的就是稻田朋美出任防卫相,她未来是否会提出对周边国家不利的政策,值得观察。 党内“知华派”上位搞平衡 除了改组内阁外,此次自民党还进行了高层人事调整。自民党干事长一职由总务会长二阶俊博担任。 现年77岁的二阶俊博可谓自民党元老级人物,他已11次当选众议员,曾任运输相、经济产业相、自民党国会对策委员长等职。 吴寄南表示,安倍让二阶俊博出任自民党干事长可能有三重考虑,一是对不满自己的党内“鸽派”进行安抚;二是为延长自民党总裁任期布局。安倍担任自民党总裁到2018年9月到期,但安倍希望能延期。共同社也指出,一些内阁人士推测,修改宪法需要一段时间,安倍可能会借二阶的政治能量来延长任期。二阶已表示,希望探讨延长自民党总裁任期。 三是保持党内政治力量的平衡。二阶俊博是著名的“知华派”。在起用“鹰派”人物稻田朋美出任防卫相的同时,又在自民党高层中安排一位“知华派”,既可以协调党内派系,也是向中国传递某种信号。 中日关系不会有戏剧性变化 不过,最令人关心的还是新内阁对中日关系会产生影响吗? 吴寄南表示,安倍新内阁并未出现“知华派”人物,这就意味着新内阁对中日关系不会出现大动作。下月举行G20杭州峰会,安倍也将来华参加。为营造气氛,安倍政府近期也不会过多挑衅中国。至于在东海、南海等问题上,日本还是会与美国步调一致。总之,中日关系不会因为这次内阁改组出现戏剧性变化,中日之间依然将维持一种竞争合作并存的“冷和平”状态。 廉德瑰也认为,这次内阁改组,除了防卫大臣外,内政外交等重要位置的阁员都得以留任,因此内外政策不太会出现波动。而且,未来安倍施政重心是经济。考虑到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的共同利益,如果安倍政府希望日本经济有起色,就不会让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本报记者 廖勤) |
安倍再组阁会影响中日关系吗?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复旦大学报告书:中日关系总体企稳基本方向并未改变
王毅谈中日关系:保持定力,走向成熟稳定
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同日本防卫大臣视频通话
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同日本防卫大臣视频通话
王毅会见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
王毅会见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
日本首相菅义伟会见王毅
王毅:中日达成五点重要共识和六项具体成果
“熊猫杯”日本青年感知中国征文大赛颁奖仪式线上举行
王毅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举行会谈
民调显示:中日民众重视中日关系 期待加强合作
2020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报告在北京、东京发布
日本华人教授会2020年度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程永华展望“后安倍时代” 吁中日保持定力推动两国关系行稳致远
娄勤俭会见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
外交部:祝贺菅义伟当选日本自民党新总裁
商务部:愿与日本深化防疫和经济社会发展合作
中方:希望中日在“后疫情”时代共同应对各类挑战
王毅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通电话
郭卫民:要确保习近平主席对日访问在最适宜的时机、环境和氛围下成行
第五轮中日企业家和前高官对话在东京举行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拜会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2019年中日经济关系还将保持稳定甚至较快发展
中日第六次高级别政治对话举行
不再痴迷激进宽松政策 日本央行“悄然转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