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
新干线建设的资金来源包括铁路运输收入、政府投资、金融机构投资和其他投资。
国铁(JNR)时期,新干线的建设并未按照项目融资的思路进行融资,而是以国铁(JNR)为融资主体,主要依据国铁(JNR)的自身信用进行债务性融资。国铁(JNR)的融资一部分用于新干线建设,同时也对盈利性不良的普通线路进行投资。
在政府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大规模铁路建设的资金需求超出了国铁(JNR)的财务承受能力,过度财务杠杆的运用,给国铁(JNR)带来了巨额的债务和赤字。
东海道新干线建成通车的1964年,尽管新干线市场情况很好,国铁(JNR)仍然首次出现赤字。此后,国铁(JNR)仍然主要通过借款进行持续的新干线和普通铁路线的大规模建设,赤字进一步扩大。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日本政府每年支付巨额补贴的情况下,国铁(JNR)每年的赤字继续扩大,1985年达到1.85万亿日元的顶峰,累计赤字超过10万亿日元。
为消除赤字,国铁(JNR)反复提高运费,到1986年,新干线的运价已比1980年上涨38%。但同期国铁(JNR)的长期债务仍高达37.1万亿日元,达到日本财政总预算的4.9%和GDP的0.9%,大大超过了财政的承受能力。
1987年,国铁(JNR)开始民营化。在这次民营化过程中,国铁(JNR)高达37.1万亿日元的巨额债务也进行了重组。
此次重组首先对新干线帐面资产和对应的5.7万亿日元负债进行剥离和重估,转移给新干线铁道保有机构承接;新干线以外的部分铁道资产转移给各JR铁路公司,但相应的债务仅5.9万亿日元转由JR东日本、JR东海、JR西日本和JR货运承担;余下25.5万亿日元的巨额债务均由国有铁道清算事业团承接。到1998年清算事业团解散前,负债余额已高达30万亿日元,并转入日本国家财政一般账户,由日本政府通过税收和发行国债逐年偿还。
通过债务重组,各JR公司在1987年当期均实现了盈利,但其中北海道、九州、四国三家JR公司主营业务仍然亏损,还是靠日本政府的一笔专项基金运作提供补贴实现盈亏平衡。据了解,目前上述三家JR公司仍处于亏损运营状态。
1991年,新干线保有机构将新干线资产转让给东日本、西日本和东海三家本州JR公司,同时保有机构更名为铁道整备基金。
经过债务重组剥离出的优良资产-本州三家JR公司,分别于1993、1996和1997年在东京、大阪证券市场上市,上市时日本政府的国有股份比例减为70%。此后,日本政府按计划逐步出售国有股份获取大量现金,为后续铁路建设提供资本来源。
至2006年4月,三家本州JR公司的国有股权全部转让,实现完全私有化。其余四家JR公司--北海道、四国、九州、货运公司,由于效益达不到上市条件,则一直由日本政府100%持有。(周玲玲)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