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IT消息】4月23日消息,日本最大科技龙头索尼,近来登上媒体版面的新闻多属负闻,而其它日本科技企业也逐渐走下坡。
科技网站CNET专栏作家克罗瑟斯(Brooke Crothers)曾在1983年至1993年旅居日本生活,见证了日本各大科技公司的成功兴盛,不但设计出精美产品,还有出色的制造工艺,但这一切还是无法挽回衰败的这一天到来,克罗瑟斯归纳了六点原因:
1. 停在渐进式、而非破坏式创新:日本制度并不适合培育只专注某一类产品的小型企业,像是只生产iPhone和iPad的公司(苹果在推出iPhone,规模也不像今日),或者是指生产麦金塔、康柏计算机(Compaq PC),因为日本经营者只注重科技改良,因此发展的多为垂直整合类型的企业,到今天依然如此。
2. 过于傲慢:这并不是自豪,在日本亲身体验到的是没有理由的自大性格。日本人根本不把英特尔、康柏、戴尔,或是微软等公司放在眼里,因为他们认为在消费性电子市场,这些企业无法和索尼、东芝、日立和松下等日本业者一较高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索尼创办人盛田昭夫(Akio Morita)对日本产业的优越自满。
3. 错失PC革命:索尼、松下和日立等公司,都将心思花在磁带、便携型音乐播放器、以及播放设备的量产,当然还有模拟电视,因此错过80年代后期的PC数字革命;日本企业对移动消费领域的数字革命反应实在太迟钝了。
4. 造物论(Monozukuri):这是日本制造业的信念。制造业的确对任何一个经济体都很重要,美国也不例外,不过日本企业有时候是为了制造而制造;这样的做法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是长期下来却是注定失败。企业可以长期生产某一款模拟电视,但只能撑到其它企业推出更好且更便宜的产品为止。曾是LCD生产龙头的夏普,现在也要富士康的帮助了,也代表着夏普在LCD制造战争中失去了竞争地位。
5. 轻忽软件:日本企业从来没有认知到软件的重要,也不懂该如何整合硬件和软件,其实这也是造物论(Monozukuri)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在日本的深刻体会:软件真的不重要,只关心硬件。
6. 岛国思维:日本企业是消费市场独特性的幕后推手。当然,每一个市场都有独特所在,但是日本企业总是会针对日本用户生产特殊规格的产品,例如智能手机。这样的策略只在某段时间内有效,当苹果等企业进入日本市场之后,日本消费市场的独特性就消失无影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