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人民视觉)
日本政府8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经济连续三个季度实现正增长。日本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2.6%,低于第一季度经修正后的3.8%,也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3.2%。
与此同时,世界对“安倍经济学”负面效应的担忧并未减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8月初发布的年度全球系统重要性国家风险评估报告认为,日本旨在实现经济复苏的计划一旦失败,将是全球经济最大的风险源之一。
货币宽松政策难改紧缩预期
日本旨在摆脱通缩的大胆金融政策目前看来已经取得一些效果。半年以来,日元兑美元汇率从78∶1降至103∶1,日经平均指数从8000点飚升至1.4万点。以汽车业为代表的出口行业业绩大幅好转。今年4月,日本央行推出超宽松货币政策后,通过大规模货币投放和资产购买,力争在两年内实现2%的通胀率。金融市场的景气带动住宅和奢侈品等消费数据向好。与此同时,货币宽松政策副作用也显而易见:多数中小企业经营业绩并未改善,设备投资持续减少;居民工资没有增加,反而要承受因日元贬值带来的燃料和食品价格上涨。
日本综合研究所调查部首席经济学家山田久认为,安倍内阁金融政策“预期先行、市场先导”的第一阶段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应该进入实体经济恢复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张季风认为,安倍依靠超货币宽松政策,使日本经济得以复苏,并依靠经济回暖提高支持率,进而在参议院选举中获胜。但是,预期效果不可能长期维持,第二季度日本经济减速就证明了这一点。没有刺激实体经济发展和促进国内投资的有力措施,经济景气难以持续。
日本嘉悦大学讲师徐一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安倍金融政策引导的是“通胀预期”,没有真正经济增长支撑的通胀预期不可能长期维持,特别是在居民收入没有增长的前提下,2%的通胀率几无可能实现。
张季风表示,日本6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已达到0.6%,也许两年后有可能实现2%的通胀率。但更大的麻烦在于,目标通胀率实现了,居民收入却没有增加,这将导致日本经济陷入更尴尬的局面。
[NextPage]
能否如期提高消费税成最大难题
“安倍经济学”的第二支箭是通过灵活的财政政策加大公共开支,提升国内需求。而这与重建财政、缩减赤字的要求自相矛盾。据日本财务省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日本包括借款在内的公共债务余额首次突破了1000万亿日元,相当于GDP的247%,位居全球之首。
摆在安倍面前的最迫切难题,是能否在2014年4月将消费税从目前的5%提高到8%。增税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但也会抑制个人消费,进而拖累刚有起色的经济恢复。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测,本年度GDP年增长率保持在3%至4%,但实施增税后,2014年第二季度将骤跌至负5.1%。
日本政府8月上旬提出了中期财政计划:2015年度之前国家和地方基础财政收支赤字减半;2年内削减8万亿日元赤字,同时力争将新增国债发行量控制在每年43万亿日元以下。
《读卖新闻》指出,中期财政计划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名义经济增速达到3%,实际增速为2%。如果不能实现快速增长,就无法增加税收,政府债务一定会继续增加。一旦国债遭到抛售,持有国债的日本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将恶化,从而产生诸多副作用。
张季风认为,现在安倍内阁面临两难选择:如果按期提高消费税,势必会导致个人消费在一段时间内急剧下降,可能会使来之不易的经济复苏夭折;如果不提高消费税,日本市场将失信于国际社会,国际评级公司将会迅速下调日本长期国债的评级,令日本市场威信扫地,日本国内以及国际社会对日本财政改革将再次丧失信心,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仅从第二季度数据来看,形势并不乐观,这使安倍最后抉择越来越难。
产业提升期待结构改革
4月以来,安倍提出一系列推动产业增长的战略,比如鼓励女性就业和设立国家战略特区等。但这些战略被批小打小闹,缺乏新意。山田久认为,该增长战略在法人税下调、农业规制改革等方面进展滞后。此外,该战略侧重增加供给,对提升需求做得不够。金融政策对需求的刺激效果只是一时的,经济增长的最大主体还是靠居民收入提高带来的消费增长。
日本综合研究所的报告认为,由于日本制造业一直向海外转移,“现地生产销售”比例已经很高,靠日元贬值推动出口弹性的已经很小。7月下旬,日本宣布正式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虽然面临农业等部门强烈反对,但对高度垄断的日本国内市场来说,此举不失为结构改革的重要推手。
IMF认为,日本经济复苏的关键在于能否加快结构改革和财政重建。山田久认为,此轮改革是日本最后的机会。过去20年,日本改革步伐迟缓,经济增长缓慢,国家陷入财政危机。但是,“安倍经济学”自诞生开始就伴随着争议:它究竟是拯救日本“失落的20年”的良药,还是一场没有未来的豪赌?这还有待时间验证。
人民日报 2013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