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明星企业颓势难扭(经济透视)
1月27日,穆迪对索尼的评级降至垃圾级。加上此前的松下、夏普等,“垃圾堆”里又多了几家著名日本大企业。曾几何时,这些都是令国际投资机构追捧的明星企业。它们的境况变迁,固然有其各自的原因,但也折射出日本制造业普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日本的产业结构对制造业的发展十分不利。战后,日本在战争废墟中迅速崛起,其国民生产总值于1968年跃升至主要发达国家第二位,且在“第二把交椅”上一坐就是40多年。但是,包括制造业在内的整个日本社会却迟迟没有从追赶型发展模式中走出来,后发劣势日渐凸显。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本追赶时代结束,决策者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大的结构性调整。1986年4月以后,日本开始推行“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很快变了味儿,结构未见有什么调整,反倒是在“扩大内需”名义下猛劲儿扩大公共投资。与此同时,为克服所谓的“日元升值萧条”,日本央行反复降息,货币闸门大开,其结果是酿成了一场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持续时间近4年,其后遗症却久久难以治愈。巨额不良资产不仅重创证券和银行业等虚拟经济部门,也严重打击了实体经济,日本制造业自此走入下坡路。
其次,日本社会普遍对发明创造伴随的“试错”缺乏应有的承受力,产品更新换代多体现为小打小闹的改良,缺乏真正意义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客观而言,日本制造业有非常扎实的基础,最具备挑战“国际一流”地位的潜力。在产能大量增加、有效需求日趋不足的国际市场上,企业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能否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的关键。当年的日本号称拥有“买下美国”的资金实力,完全有实力在投资创新产业上大有作为,然而却最终没能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在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市场环境下,日本企业或者为规避贸易摩擦而投资欧美,或者为寻求廉价劳动力资源而投资新兴市场。最终的结果是自身产业结构升级陷入停滞,制造业迷失了前进的大方向。
再次,日本企业的官僚作风难容有创新精神的领导者。有人说,整个日本家电产业被一个苹果打垮。也有人说,乔布斯一个人打垮了日本一个产业。这些说法未必十分贴切,却道出了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性和创新产品所具有的巨大威力。有报道披露,索尼公司也曾有过一位乔布斯式的人物,而且已经做到了副总裁的位置,但是在索尼这样的保守企业内却难有容身之地。为了让他退出,一干副总裁等领导成员选择了共同辞职。有一位已跳槽的原索尼职员曾指出:如今的索尼已经走上了官僚化道路。显然,在官僚化的企业中,一些缺乏创新胆识、长于在公司内部搞平衡的人担任企业领导,是难以容纳乔布斯式的人物的。
经历了金融危机这场“浩劫”,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创新。日本企业内部不改变保守的企业文化,外部又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停滞不前,就难以在国际竞争中扭转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