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诺奖“井喷”背后 国家制订宏伟夺奖计划
诺贝尔奖能计划出来吗?
对于日本众多科学家获诺奖的现象,2010年两名日本人获诺贝尔化学奖后,《华尔街日报》曾做过总结。文章称,人们习惯将1950-1990年的日本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视作日本变富但科技创新匮乏的时期,认为日本教育体制僵化,大量山寨西方发明。这种说法的证据就是日本在诺贝尔科学奖上建树有限——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仅有5人。1990年,美国的理查德·里德在文章中写道,“批评家们常常对比美日两种教育体系,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口仅是日本2倍,培养的诺奖得主却是日本的将近30倍”。里德用“追求一致性、考试热以及近乎极权的控制”描述日本教育。第二年,《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日本是“科学赤字之地”,缺少诺奖显示“日本在基础研究领域落后西方”。
但诺贝尔奖的一个问题是,它是“落后指标”中最滞后的,通常今天的获奖者是因其20甚至50年前的贡献而获得荣誉。《华尔街日报》认为,事实证明,日本的教育以及基础研究并不像西方想象的那样差,日本诺奖“井喷”暴露出过早判断的危险,“要确定2010年的创新领袖,我们可能不得不等到2060年”。
此次三名日本科学家的获奖成果就产生于至少20年前。在很多分析人士看来,日本科学家获奖离不开几十年前的大环境。二战结束后,日本奉行“科技立国”政策,在科研领域大量注资。据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用于科学技术的预算以年均10%至20%的速率急速增加。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的外设机构“日本学术振兴会”,通过项目资助的方式向科研机构和人员注入财政支持。其科研拨款预算被纳入日本政府5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