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式创新为何“黯然神伤”
索尼最新发布的2014财年财报显示,集团销售额为82159亿日元(约684.66亿美元),相比上一财年增长5.8%,但是移动通讯业务却亏损严重。图为一位顾客在日本东京街头的索尼电器店体验可穿戴设备。
不久前,富士通等日本手机制造商决定,将于2017年以后停止生产安装了常用基本软件(OS)的传统手机。今后,所有手机都将采用美国谷歌公司开发的安卓系统。由于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仅在日本可以使用的传统型手机研发已经成为各大手机生产商的负担。
日本媒体将此举解读为日本手机开发模式的“集体谢幕”。手机也成了日本制造业创新能力下降的一个缩影。
1999年,日本电信公司在全球率先推出移动互联网服务i-mode。日本一度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上领先世界5—8年。然而,短短不到10年,日本便在智能手机的时代败下阵来。日本品牌的手机不仅被踢出了全球畅销榜的前三,就连智能手机的普及也落于人后。日本总务省发布的《信息通信白皮书》显示,截至2014年3月,日本的智能手机拥有率仅为53.5%,大大低于韩国的90%。
日本一桥大学副教授鹫田祐一在《创新的误解》一书中写道,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制造业在集成电路、软件、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国际标准竞争中“四连败”。
闷头创新与市场脱节
上世纪80年代后,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日本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迁往海外,设计和研发中心仍留在日本,造成技术开发与市场开拓脱节。鹫田祐一将其称为“用户不在现场的创新”。
学术界常用“加拉帕戈斯综合征”来评价日本的创新失败。加拉帕戈斯是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那里的物种独自完成进化,抗击外来物种侵袭的能力低下。创新的“孤岛”现象部分来自于备受推崇的“匠人传统”。匠人精神讲究的是精益求精、自我超越,但一不小心就会闷头干活、固步自封。
日本企业擅长“改良式”创新,执着于对功能的细化,缺乏“革命性”的创新。日本家电制作精良,功能过剩,价格昂贵。比如日本品牌的微波炉一般会设计几十个烹调程序,但大多数消费者一年到头可能就用到4个按键。加之日本本身是个人口过亿的发达市场,消费者偏好国产品牌,即使价格稍高也能接受。日本企业只要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一般也能过得不错。许多日企只把海外视作廉价生产基地,并没有充分研究当地的市场需求。遇到新兴市场消费者“功能一般,价格减半”的要求,日本品牌的竞争力就大打折扣。
其实,直至今日,日本仍是智能手机产业链的隐形冠军。苹果、三星等各大手机品牌的显示屏、摄像头等核心零部件仍依赖日本企业提供。由于缺乏对用户需要的把握,日本最终没能将技术上的优势转化成受人欢迎的终端产品。
鹫田祐一认为,网络时代的创新已经由技术开发主导转向用户需求主导。企业不能过于自信“有好的技术就会赢得市场。”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