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式创新为何“黯然神伤” “大企业病”致行动迟缓 今年3月,三洋电机将其在日本国内最后的子公司出售给一家投资基金公司,曾经的家电巨头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三洋电机败在等级分明、效率低下的日本“大企业病”。在大公司里,每个部门看似都在勤勤恳恳地工作,但管理环节多,部门之间沟通少,最后变成谁都不负责任。而信息经过漫长的流程到达最高决策者手中时,往往已经失真。 森田纯是海尔亚洲国际公司宣传部部长。海尔于2012年收购了长期亏损的三洋电机白色家电业务。在刚刚过去的2014财年度,海尔亚洲实现了首次盈利。森田纯告诉本报记者,三洋电机白色家电部门曾经拥有3万名员工。一个设计创意从提出到决定,要经过十几道程序。“再好的想法这么一圈走下来,棱角都被磨平了。”而在海尔亚洲研发部门,部门隔阂被打破,开发流程被缩短,任何创意灵感都可以随时沟通、碰撞,快速转化成商品。 海尔亚洲代表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伊藤嘉明说,日本大公司就像身形巨大的恐龙,面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在海尔亚洲他倡导的企业文化是,“做得好还要做得快。” 论资排辈不愿冒风险 前不久,54岁的安永龟夫接任三井物产社长一职,日本媒体惊呼“终于出来个年轻人”。本报记者参加过多次中日企业家交流活动,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相同级别的职位上,中方人员的平均年龄往往要比日方年轻10岁以上。 “如果按日本公司的论资排辈,我可能要等到65岁才能当上社长。” 伊藤嘉明希望日本企业在人员选拔上能够更加重视能力而不是资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曾涌现出松下幸之助等一批杰出的企业家。时至今日,日本企业家作为一个群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不如前。目前最出名的日本企业家孙正义还是韩裔,并且被认为是日本商界的“异类”。 调查显示,日本年轻人出国留学、创业的愿望远低于其它国家的同龄人。在经济高速发展期,日本企业为了留住熟练工人普遍实行了终身雇佣制。在“年功序列制”下,工龄越长,工资越高。年轻人更愿意在大公司里安稳度日,不愿冒风险创业。 鹫田祐一认为,科学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有能力的年轻人,不能着眼于在国际杂志上发表多少论文,而是要通过市场让技术和人建立起对话。 (本报东京5月27日电 记者 田泓) |
日本式创新为何“黯然神伤”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日企在创新中提升竞争力(经济透视)
日企在创新中提升竞争力(经济透视)
东京奥运将定期对入境选手进行病毒检测
东京游戏展闭幕 云服务渐成趋势
兼顾防疫和备战 日本确认将特例允许奥运选手入境
东京游戏展闭幕 云服务渐成趋势
兼顾防疫和备战 日本确认将特例允许奥运选手入境
软银宣布英伟达将收购安谋引关注
日本想“妙招”减少“舌尖浪费”
日本拟打造“日版硅谷” 囊括东京大阪等四大都市圈
日本拟打造“日版硅谷” 囊括东京大阪等四大都市圈
日媒:日本将停止申办2023年女足世界杯
日本拟推手机应用程序 提示可能的新冠密切接触者
日本测试AI牙检 动动手机就能检测牙周病
日本测试AI牙检 动动手机就能检测牙周病
未设短信等认证手段,日本连锁店支付APP盗刷风险极大
你会买“想写作业笔”么?日企推出激发孩子学习文具
日韩贸易争端短期无解决迹象 或危及全球科技市场
韩日经贸摩擦持续发酵
韩国在世贸组织要求日本撤回出口管控措施
日本总务相提交新版信息通信白皮书 吁重视ICT改革
韩国总统府说将采取外交手段应对日本出口管控措施
因劳工案日本限制对韩半导体出口 韩拟加强自行开发
经贸摩擦加剧韩日紧张关系
日方称对韩限制出口高技术材料是出于“安全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