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企业创新 节节败退“江湖”
“日本制造”的优势正在不断减弱
富士通等日本手机制造商日前发表声明,决定2017年后停止生产安装常用基本软件(OS)的传统手机,而改用美国谷歌公司开发的安卓系统。
“日本制造”曾经是日本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如今日系手机开发模式的“集体谢幕”催生对日本创新能力的又一个问号。
分析人士指出,这与日本对市场等软性领域的创新缺乏足够敏感不无关系。在全球化语境下审视日本,是什么阻碍了这个昔日的创新大国在新时代的前进步伐?
产业巨头陷入困境
日本一桥大学学者鹫田祐一在《创新的误解》一书中曾直白地写道,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制造业在软件、集成电路、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国际标准竞争中黯然“四连败”。而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2015年度世界各国竞争力排名,日本的国际竞争力排列第27位,比去年下降了6位。
日系手机“败退江湖”,是阐释日本制造业创新困境的一个样本。由于智能手机广泛普及,日本传统手机的研发已成为各大生产商的负担。由于不断丧失市场份额,日系手机更被踢出了全球手机畅销排行榜的前列。
其实日系手机也有过辉煌的时代,更一度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指标上领先世界,然而这样的辉煌很快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美国苹果手机的出现而画上休止符。
日本家电也有类似困境。一些以科技创新闻名的日本巨头纷纷陷入巨额亏损:拥有百年历史的夏普近来频传倒闭传闻,5月股价一度狂泻31%,创1974年有数据记录以来最大跌幅;3月,三洋电机将其在日本国内最后的子公司出售给一家投资公司,黯然退出历史舞台;2014年,索尼宣布预计亏损约合2300亿日元;松下电器更创下2011年亏损7721亿日元的巨额亏损纪录;2012年,日本芯片巨头尔必达申请破产保护,成为日本制造业史上的最大破产案。
埋头苦干时代终结
日本制造业的困境,在“创新网络”组织专务理事西口尚宏看来,折射出传统日本企业的创新意识中存在“误解”。苦行僧式的勤勉与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一直是日本人对成功的基本定义。这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对创新的传统理解上:靠一己之力成年累月地埋头苦干,方能发明革新性的产品。然而很少有日本人意识到,这样的“创新”一不小心也会导致闷头干活、固步自封。
西口认为,“单纯埋头苦干,这样的时代已经终结。”创新不仅仅是日本人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革新,更是全球化竞争中对新市场价值的创造。“日本企业对创新的理解没有与时俱进,仅仅停留在‘技术起点’,而非‘价值起点’。”
事实上,日本目前仍是智能手机产业链的隐性实力派。比如,苹果、三星等各大手机产商的核心零部件仍依赖日本企业供给。但从大局看,由于缺乏对用户需要的把握,没有从“价值起点”把握创新的方向,日本没能将技术上的优势转化成受消费者和市场欢迎的产品。
这种不接地气的创新也与愈演愈烈的产业空洞化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为降低成本,许多日本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迁往海外,但设计和研发中心仍留在日本本土,造成技术开发与市场开拓存在错位。
因此,业界常用“加拉帕戈斯群岛综合征”来评价“日本式创新”所存在的“孤岛”问题。加拉帕戈斯群岛是太平洋上一个相对孤立的群岛。在那里,生物独自完成进化。鹫田祐一将日式创新称为“用户不在现场的创新”。而一旦远离了市场,企业的经营前景可想而知。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