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牌日系家电企业集体"去家电化" 谋转型过程艰难
今年以来,由于业绩承压,日系家电企业逐渐加大了去家电化的转型力度,包括松下、东芝、夏普等品牌在内的企业都在出售或转让家电业务,转型做车联网、核电等新兴热门产业。业内人士表示,全球家电市场当前处在大萎缩的浪潮中,日系家电所擅长的硬件制造和品质优势正在失去,甚至显得冗余,转型是日系企业必走之路。
出售业务“去家电化”
今年8月初,海信正式对外宣布以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墨西哥彩电工厂,和夏普电视美洲地区(巴西除外)五年品牌使用权,这也就意味着今后美洲地区的夏普电视业务正式划入中国彩电阵营,而号称“液晶电视之父”的夏普对美洲业务的托管,被业内看做是日系彩电加速抛售的信号。
而遭遇等离子重创的松下,也于今年1月关闭了位于山东济南的彩电工厂,这也是松下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彩电工厂,该公司同时宣布将以贴牌代工的方式在中国销售松下彩电。8月,松下还关闭了为笔记本电脑及智能手机生产锂离子电池的北京工厂。
此外,今年初,东芝宣布彻底退出除日本以外的国际彩电市场,上月又宣布与创维展开冰箱、洗衣机和吸尘器等白电的生产和销售合作,今后由创维负责东芝在中国市场的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虽然名义上是合作,其实是东芝把白电业务全部交给了创维,且之前TCL旗下公司也已经把东芝在中国的彩电业务公司东芝视频产品中国公司的股权收入囊中。
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指出,大部分日系企业存在着架构臃肿、决策链条过长、经营效率较低以及对民用终端消费反应速度慢的问题,而且他们对家电业的智能化、互联网化、IT化趋势把握不准,日系企业的家电业务已经跟不上总体市场的节拍。
市场萎缩 业绩承压
梁振鹏表示,导致日系企业纷纷去家电化的因素是日益萎缩但竞争却愈加激烈的家电市场,在性价比和价格战方面,日系品牌比不过中国国内本土品牌,而在品牌品质、上游核心产业链方面,又竞争不过韩国的LG、三星,只好无奈退出家电市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日系家电的黄金时期,日本的家电产业曾风靡中国、美国、欧洲,在全球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大部分的家电商场都在销售三洋、东芝、松下等日本品牌的彩电。
而近年来,日系家电企业逐渐陨落,国内家电厂商迅猛发展,创维、康佳、TCL等传统电视厂商和乐视、小米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抓住机遇,开发线上品牌与销售渠道。数据显示,在2014年全球彩电市场中,韩系品牌占40%,中国内地企业约占25%左右,日系品牌整体份额不超过25%,还有10%属于美国和中国台湾企业。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翻阅财报发现,松下、索尼、东芝等日系家电巨头连年巨额亏损,处境堪忧。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14财年,东芝家电LifeStyle部门营业亏损高达1097.47亿日元,而2012财年和2013财年,东芝家电业务部门的营业亏损分别是704亿日元和546.44亿日元。
松下这几年也一直处于业绩承压的状态,该公司2011财年、2012财年连续巨亏,净亏损分别高达7722亿日元和7543亿日元;2015年1-3月,松下家电部门录得营业亏损85亿日元,近两年裁员近万人;今年二季度,索尼电视除了北美市场,在包括中国、欧洲在内的全球其他彩电市场全部出现销量下滑,当季索尼电视销售额同比下跌17.6%至1689亿日元。
谋求转型过程艰难
为了摆脱业绩承压的重担,日系家电品牌不得不寻求转型,另谋出路。
去年,松下与汽车企业特斯拉结盟,并在美国建设大规模锂离子电池工厂,预计明年将投产使用。
据了解,目前松下汽车关联业务和住宅关联业务的销售额和营业利润已经大幅赶超家电业务,而此前,该公司提出了把与车用电池相关的2018财年销售额扩大至2014财年的约1.8倍,达到7000亿日元的目标。
此前东芝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该公司以后会更多关注面向建筑、核电、基础设施建设等面向大型工业用户的B2B业务。
奥维云网黑电事业部总经理董敏认为,目前全球日系品牌正处在大萎缩的浪潮中,日系家电所擅长的硬件制造和品质优势正在失去,转型系无奈之举。
梁振鹏也表示,东芝、日立等企业的大部分营业额都在商用领域,技术门槛比较高,终端用户反应速度较慢,所以该领域的竞争较家电市场要缓和一些。
“但即便如此,部分企业在转型后依旧处于亏损状态,比如日立。对于这些日系家电企业来说,最应该做的是改变自身过长的决策链条,提升经营效率,加强向智能化、互联网化和IT化的转型。”梁振鹏如是说。北京商报记者 钱瑜 石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