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媒:并购悄然无国界化 夏普重建拒绝鸿海有理由
《日本经济新闻》1月25日报道称,新的一年刚刚开启,但世界范围内仍不缺少与并购(M&A)有关的话题。美国通用电气(GE)决定出售历史悠久的家电部门。而出售对象是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在企业并购的范畴里,中美还有包括日本在内,国界似乎正悄然消失。
面对中国收购超越“资金逻辑”之时
海尔是在日本也广为人知的企业。2012年,海尔从松下子公司三洋电机收购了包括“AQUA”品牌在内的白色家电业务,开始进入亚洲市场。而其接下来的目标锁定在了美国。
此次海尔对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收购额达到54亿美元。通用电气2014年曾一度寻求向同行业的欧洲伊莱克斯出售该业务,但未能获得美国反垄断当局的批准,结果以失败告终。海尔提出的收购额远远超过当时的33亿美元。因此,从结果来看,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反而以更高价格被出售。
对于这起收购案,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基地所在的美国肯塔基州州长迅速发表评论表示欢迎。相比认为“(美国)知名品牌将被中国吞噬”的反对声音,更多出现了认为“有助于当地就业扩大”等期待的声音。而回想大约10年前,中国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旗下的个人电脑部门之际,在美国曾引发严重争议。
从这一点是否可以认为美国对中国企业的过敏反应已经消失呢?先从结论来说,这样的判断仍为时尚早。虽然是不太可能的假设,但如果此次通用电气出售的是旗下的航空发动机和能源相关业务,美国社会或将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除了可以看得见的收购额外,作为判断的材料,有可能还存在超越“资金的逻辑”。
美国政府内部设有被称为“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审查外资对美国企业的收购是否威胁本国国家安全保障。如果认为存在风险,最终可以根据总统的判断叫停投资项目。在海外企业收购美国企业之际,CFIUS正在成为一道关卡。
例如,3年前,CFIUS针对中国大型汽车零部件厂商万向集团收购美国锂离子电池创业企业A123系统公司做出判断的事例。虽然最终收购获批,但由于A123也向美军供应电池,美国国内出现了反对的声音。这起收购面临的最大障碍曾被认为是CFIUS。A123被认为最终通过剥离面向军方的部门才获得了CFIUS的支持。
日本也存在类似的投资限制。那就是日本《外汇及外国贸易法》。该法从国家安全保障的观点出发,限制外资对日本国内企业的投资。但是,如果观察日本国内的并购,或许存在通过“资金逻辑”和“国防逻辑”都难以判断的案例。
被视为基本“尘埃落定”的夏普的重建问题就是典型案例。官民合资基金日本产业革新机构看起来正在掌握主导权,但竞争对手的存在也不容忽视。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提出了包括液晶业务在内、收购夏普整体的方案。
日本对待外资并购真的透明吗?
为了实现收购夏普,鸿海被认为已提出将收购额从当初的5000亿日元提高至7000亿日元左右。另一方面,为了对抗鸿海,日本产业革新机构将对剥离液晶业务之后的夏普总公司的出资额由当初设想的2000亿日元左右提高到了3000亿日元以上。
此次,如果革新机构主导的重建成为现实,或将有各种疑问浮出水面。虽然在了解详细重建方案之前难以进行单纯比较,但仅从金钱方面来看,将鸿海的方案拒之门外的理由是什么呢?革新机构主导夏普重建的大道理是意在防止技术外流,但由哪些人根据何种标准作出判断?还有,革新机构又是否能真正拿出顺理成章的重建计划?
革新机构在做出决定之前,或许应该给出简单且明了的说明。否则,外国的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就有可能再次认为,“日本果然难以理解,还是没有改变过去的做法”。需要获得详细解释的不仅仅是作为外资的鸿海。
如果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生效,对于参加该协定的日本来说,人员、产品和资金的流动将更加活跃,跨越国界的并购或许也将加速。不仅是日本企业对海外企业的收购将增加,海外企业对日本企业的收购进一步增加也不足为奇。
到时候,日本是否能挺起胸脯说,“并购市场具有充分的透明性”。如果在某些地方存在“看不见的关卡”,海外对日投资推动日本重新增长的局面就难以成为现实。记者 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