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国两会正在热火朝天地上演,市场进入两会时间。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供给侧改革成为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从已经结束的地方两会来看,各省份都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2016年首要重点任务,并部署了一系列硬招。
转自微信公众号 港股挖掘机(wm927-ztcj)作者 范晶晶
现在,全国两会正在热火朝天地上演,市场进入两会时间。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供给侧改革成为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从已经结束的地方两会来看,各省份都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2016年首要重点任务,并部署了一系列硬招。其中,从需求面到供给侧, 结构性去产能也颇受外界关注,“港股挖掘机”梳理了日本去产能的经验,看看我们有什么可借鉴之处。高增长终止 日本迎来结构性萧条上世纪70 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终结,叠加石油危机等外部冲击,供需矛盾恶化,产能结构性过剩。内需放缓加上外部冲击导致产能过剩。内部结构上,快速积累的资产规模导致投资的边际回报率下降,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也从70 年代初急剧减少,在60 年代以家电等为代表的爆发式内需在70 年代也已饱和。与此同时,日本还接连遭受外部的不利冲击。1971 年夏,美国退出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日元被动升值,企业利润受到较大冲击;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国际油价从3 美元飙升至13 美元,引发了国内输入性通胀。内外交困、供需差额之下,日本产生了结构性萧条的局面。如何有效去产能 唯有供给侧发力
面对经济的持续下行,日本政府从1975年开始就不断出台各种应对措施。在整个去产能过程中,其政策的主要路径包括:
第一阶段:刺激需求(1974-1977)——收效甚微
在结构性萧条出现之后,日本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刺激需求的措施,加大公共领域投资,财政支出逆周期增加,但受限于总需求低迷,成效甚微。
1974 年,财政加大住宅、下水道等民生支出,日本政府期望通过扩大公共支出刺激需求。1976 年,财政继续加码,制定并实施以促进公共事业为中心的投资对策。此外,还减免所得税。1973-1977年,所得税年平均减少3700 亿日元,实际税收平均下降了5%左右。
不过,从最终结果来看,效果似乎并不好,内需还在持续下行,民间投资进一步回落,1974 年投资增速较1973 年降低13.4%,民间投资GDP 占比从1973 年的21.2%下降至1975 年的17.4%。
第二阶段:供给侧去产能(1978-1983)——效果明显
在需求端托底政策见效甚微之后,日本政府随后转向供给侧去产能。和需求刺激政策相比,效果较为显著。政策主要集中于:
一、加速处理过剩设备,废弃两成设备针对原材料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萧条,日本政府严格规定了从1978年到1983 年间,主要的重化学工业(如平电炉、炼铝、纺织、造船、化肥行业等)废弃和转让处理过剩设备的规划。根据不同行业分别确定废弃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在实行国家指导的同时,对于丝织品业、人造短纤堆棉织品业、制袜业、中小纺织业等中小企业集中的行业,通过有效利用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的共同废弃设备事业贷款制度,废弃两成左右的设备。二、加速企业合并重组日本政府还规定对萧条产业企业的合并进行税收减免。在产业发展低迷和政府的推动下,出现了战后日本企业合并重组的高潮,尤其是以大型的并购重组为主。伴随大规模并购重组,从业人员也随之下降,以造纸、化工、钢铁、纺织、服装为主的传统制造行业的收缩尤为显著。三、海外投资转移过剩产能对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产能转化也是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径。日本采取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顺贸易偏向的投资战略,以“雁阵模式”将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渐次外移。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国内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对亚洲“四小龙”、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向海外转移过剩产能。四、设立产业调整援助基金,解决“后顾之忧”日本政策规定,企业若封存和淘汰设备,在进行新投资时,就可以按比例得到优先或优惠贷款或采用特别折旧率,或者按封存和淘汰的设备数量,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后一种做法有时也采取政府向企业“购买”旧设备然后将其废弃的方式,即所谓的“收购报废”方式。五、去产能的货币政策配合---日元贬值、总量偏紧
在整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日元在持续贬值34%,而以M2为代表的货币供应则相对偏紧。1978-1983年,日元兑美元汇率持续走低,期间贬值幅度达到34%,成为提振出口的重要力量。在国内货币政策上,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并非大水漫灌,在1978-1983年间,M2同比不断降低,且实际贷款利率在不断上升。去产能之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是宏观结合微观层面的产业政策,货币方面更多是配套定向的结构货币政策。产业基金用于报废设备,通过发放长期低息贷款促进企业转产。通过特别折旧制度和租金税收减免来推动萧条性行业的调整和转换,要求日本金融行业对私有企业的节能设备提供低息贷款,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有效地信贷支持。
我们能从日本经验中学到什么?
总结日本的去产能经验,从中可以看到:首先,去化结构性产能过剩,供给侧产能压缩比需求端刺激来得更有效。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时期,经济趋势性下行期间,需求刺激只能短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供需矛盾,治标不治本。唯有产能真正去化到新的需求相适应的水平,才能使得在供需上达到新均衡。其次,海外转移空间有多大?和日本当时的国际环境不同,当前全球经济处于资产负债表重构时期,全球贸易增长持续放缓;当下中国过剩产能向周边国家转移的空间较为有限,“一带一路”上的国家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产能输出地。最后,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并不利于产能去化。在供给改革过程中必然带来经济增速下行等影响,为避免断崖式下行以及保障基本的就业稳定,就需要需求政策的“辅助配合。需求托底主战场应在财政政策上,货币政策若大水漫灌会弱化供给收缩政策,不利于过剩产能去化,但为了避免进入债务通缩陷阱,应辅之以结构性货币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