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3月19日消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去产能和去杠杆:迈过结构调整之槛”分论坛上,野村控股株式会社会长古贺信行表示,从日本去产能的经历中可以吸取三个经验教训,首先需要从供给侧采取措施,而不是需求侧。其次是资源随着需求变化,在产业之间重新分配,要让已经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尽快退出市场。第三,为了让企业重获新生,不仅要削减成本,更为关键的出路是加强研发。
以下为演讲实录: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想介绍一下日本的经验,尤其是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经验。
当时日本的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主要是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了,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私营部门也就是企业面临极大的负担,尤其是三个过剩:产能过剩、债务过剩和就业过剩,也就是人员臃肿。
日本政府最开始的时候把这些现状原因简单归结为是经济的周期性变化,所以日本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财政刺激措施,以图能够让经济重新景气起来,主要是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开展建设,而且为了维持就业,日本政府对一些名存实亡的企业还进行支持,进行救助,这些企业其实就是所谓的僵尸企业。导致的结果就是日本的企业在去产能和去杠杆这些工作方面基本上是停滞不前的。
日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要让这些僵尸企业,名存实亡的继续存在下去,代价是非常高昂的。银行的不良贷款进一步的增加,而且由于僵尸企业的大量存在,一些健康的企业需要和这些僵尸企业进行竞争,这样的竞争是不平等的竞争,以至于整个日本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整个经济都被拖累了。
最后日本需要洗心革面,在2001年的时候才真正开始积极正视僵尸企业的问题。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重心也开始通过从财政刺激恢复经济景气改变为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并且推出了金融再生计划,对银行的不良债权进行处理,并且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叫做产业再生机构。对那些仍然有一定的经营资源,但是企业负债累累的企业提供支持,让他们有可能获得新生。
这些政策还是比较有效的,一些企业开始恢复了盈利。但是企业业绩的好转主要是依赖于债权人免除债务,而且削减人员,裁员或者是削减人员工资来实现的,所以这样业绩的好转还不具有长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短期内能够帮助企业恢复利润,解决不良债权的问题,虽然削减了成本,但是却没有办法让企业获得长期增长的潜力。比如通过研发来获得技术上的优势,所以在2000年以后,日本企业间的价格战日益激烈,工资的下降也引发了通货紧缩。当时的通货紧缩的情况甚至比90年代更为严重,我们从日本的经历中可以吸取三个经验教训。
首先第一个,刚才我提到了三个过剩,过剩的产能,其实这些因素是由结构性的问题造成的,而不是经济的周期性造成的。需要的确从供给侧采取一些措施,而不是需要对需求侧采取措施。
第二个经验就是资源如果要随着需要的变化,需求的变化,在产业之间顺利的重新分配,就必须要让那些已经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尽快的退出市场。
第三个经验就是为了让企业重获新生,不仅要削减成本,控制成本,企业获得新生更为关键的出路是加强研发,因为通过研发,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当时的日本相比,今天的中国仍然是有不错的增长潜力。如果能够进行必要的结构性改革,中国应该是可以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在经历过短期的调整之后,应该是可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