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教育 >> 正文

新华侨报:日本学校俱乐部活动多 师生“累成狗”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更新:2016-3-28 18:26:02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中新网3月28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28日刊文称,强烈的集团意识是日本人赖以生存的“法宝”之一。这种意识不但体现在走入社会后的公司等职场上,也深刻反映在各级学校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各种校内兴趣小组的“俱乐部活动”,日语简称“部活”。由于“部活”集人际交往、集体活动、培养兴趣等多重功能于一体,长年来一直是日本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年来“部活”正悄然变味。一时间,师生成为各式俱乐部的“奴隶”。


文章摘编如下:


看名字就知道,涉及外语学习、体育运动、音乐书画等各领域的这种兴趣俱乐部,原本应建立在自愿基础上。不过,根据日本机构的统计和调查,“部活”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里变成了一种强制性项目,被校方写入校规。即便是不以成文做出强制规定的学校里,高达9成的学生也加入了各类俱乐部。


一时间,师生成为了各式俱乐部的“奴隶”,学生们对挑选和加入俱乐部不敢掉以轻心,老师们则因负责俱乐部指导疲惫不堪。不仅如此,不少俱乐部指导老师拿着4天不足3000日元的指导费,无奈地充当“半志愿者”,苦不堪言。


那么,本应成为学生繁忙学业之外的轻松调剂的“部活”,因何却成了师生的共同负担?究其根源,除了日本学校延续着以“部活”促进集体生活的因素外,似乎还有着更多新的成因。


首先,全国校际大比拼成风让学校头顶名誉压力。善于发挥集体合力的日本社会,向来钟情于举办各类集体表演比赛,女子合唱团大赛、男子吹奏乐冠军赛,而校内兴趣俱乐部大多是其主力。有比赛就有名次,就有声誉。这让原本以兴趣为宗旨的俱乐部活动,变得更“功利”。学校为了量化目标,也只好使出全力,从而把“入部”压力转嫁到师生身上。



其次,学生能力与成绩评定和“部活”挂钩。自上世纪80年代起,日本教育界出现“不仅以纸面成绩论英雄”的意见以来,“部活”开始成为素质教育的代名词,体育、文艺活动能力也被当作“全面发展”的硬标准之一。随着学校竞争、学生竞争的白热化,本为培养业余爱好与兴趣的“部活”,逐渐走到台中央,影响着学生的在校评定。


最后,填充单调无味的学生课余生活。受到社会整体发展阶段的影响,时代的闭塞感也在向学校蔓延。在生存危机、社交障碍等各种顽疾面前,“部活”也成为不少学生寻找自我精神安抚和归属感的方式之一。换句话说,找到了“组织”,心里才踏实。


其实,“部活”原本是学校内部的一种自主活动形式,但从学生评定到学校名誉,甚至到某些职业体育、音乐选手的培养,都被挂靠在小小的“部活”上。以至于一些日本教育专家开始高呼,要马上为“部活”减负。但是不管怎样,日式“部活”的存在,虽然有利有弊,但仍然是无法忽视的日本社会文化之一,值得观察和研究。(蒋丰)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问题餐厅》聚焦女性话题 焦俊

    日本第11届声优大奖结果揭晓 演

    东野圭吾作品《拉普拉斯的魔女

    松岛菜菜子裙装造型 “美到令人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