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经济 >> 正文

国际视野·国外强化质量监管一瞥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更新:2016-4-11 14:13:32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原标题:国外强化质量监管一瞥(国际视野)质量是一件产品、一个品牌、一家企业乃至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日本 激发每个员工的质量责任感


质量管理是日本战后工业立国的重要手段。日本认识到,作为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只有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才能成为出口大国。


二战前至20世纪50年代,“日本制造”在欧美市场是“廉价劣质”的代名词,日本人曾经吃过“劣质”的大亏。


受邀到日本进行指导的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被尊为“日本质量管理之父”。戴明认为,美式质量管理的缺陷在于生产管理工序是由管理者制定的,工人没有机会参与。戴明的观点当时在美国并未受到重视,日本企业却取其精华,为工人积极主动参与生产管理制定了各种制度,将源于美国的统计质量管理发展为全面质量管理。


日式质量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从生产者立场出发,全员全程参与,而不是只对产品进行最终检查。日本提出的“改善”成为全世界管理学的通用名词。改善不是舍弃现有工艺方法重起炉灶,而是全体人员自发开展的持续性、渐进性的改进。


日本企业也曾设立独立的质检部门专门负责质量检查,但是遇到各种问题。例如,检查、修理次品不仅需要众多技术人员,而且待修产品长时间堆积在操作间,给生产带来极大不便。管理层彻底转变思路,确立了“在各道工序中生产优质品”的理念。要求每一道工序必须自我检验,确保向下一道工序输送百分之百合格的产品。这一举措不仅缩减了庞大的质管部门开支,并且使员工对自身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和职责有了清醒认识。


1956年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商品需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商品的设计质量和服务质量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商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设计、原材料等方面的问题,单靠制造部门是不够的。要生产出使消费者对设计、制造、服务质量均满意的产品,就需要从市场调查、开发、设计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


日本于1951年设立“戴明奖”。“戴明奖”分两种,一种授予在研究和普及质量管理中做出贡献的个人,称为“戴明本奖”;另一种授予推行质量管理并取得成效的企业,称“戴明实施奖”。1960年,日本科学技术联盟、日本规格协会、日本商工会议所确定每年11月为全国“品质月”。这些举措都提高了全社会的质量意识。


全面质量管理能在日本开花结果离不开其特有的企业文化土壤。经济学家中山伊知郎提出奠定日本企业管理基础的著名三原则:政府与企业在推进技术革新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增加而不是减少就业机会;企业须就如何推进技术革新与工会协商;由技术革新创造的经济利益须由企业与工人共享。在此基础上,日本创造了诸如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全员恳谈会等管理用工模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问题餐厅》聚焦女性话题 焦俊

    日本第11届声优大奖结果揭晓 演

    东野圭吾作品《拉普拉斯的魔女

    松岛菜菜子裙装造型 “美到令人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