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工业刷
苏清涛在《对“匠人精神”的过度发挥,加速了日本制造业的衰败》这篇文章中讲过他的一段亲身经历:当时,他在一家生产工业刷的民企里面从事销售工作,主要客户即是外资企业——推动外企生产设备的国产化,帮助其降低成本。
在他们公司进去之前,日系客户用的工业刷,几乎都是从日本买来的,质量是比在国内造的好一些,寿命大概是国内的1.5倍,然而其价格几乎却是“中国制造”的10倍。这样算下来,其性价比,远远低于“中国制造”。日本人虽然也爱国,但在商言商,他们很快就向性价比很高的“中国制造”折腰。
缺陷
据苏清涛所述,日本的工业刷都精致得跟个艺术品似的。国内企业做的产品,在很多时候,只注重功能,却不怎么在意其审美价值及由此带给用户的情感体验,但日本企业却很注重在这方面下功夫。他们的产品,做得太漂亮,以至于客户都“舍不得用”。
工业刷只是一个工业设备,又不是个消费品,外观并不重要。并非所有的产品都有必要当艺术品来打造,匠人把精致当做一种追求,当然是好事情,但前提是,客户得愿意为你的这种心结买单才行。
案例三:日本的IT行业
日本的IT行业有其独特之处,他们把IT看做是制造业的一种。因此,他们在做软件的时候,其态度就像在造数码相机、医学仪器一般。几近疯狂的品质管理,非把bug一个个找出来不可,低质量的软件绝对不允许进入市场。从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到发布,一整套流程就像丰田汽车的生产车间一般,所有人都各就各位充当一颗完美的螺丝钉。
缺陷
因此,虽然他们的软件品质很高,bug很少,但是开发周期过长,具有很大的市场延迟性,这也是他们在日新月异的IT行业很难占据领先地位的原因。
发挥“匠人精神”的确是可以使产品更完美,然而,在“边际成本上升”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产品质量在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后,再进一步发挥“匠人精神”使之更加完美,可能得不偿失。
所以,曾在日立工作16年、现任京都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教师的汤之上隆,在其《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阐述:过度依赖匠人精神与手工艺者的技艺,而忽视了产品的标准化与通用化,严重缺乏低成本量产能力;过于苛求于性能与指标的极致,而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水平,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致使市场出现变化的时候在研发上不能及时调整产品。就是这个道理!毕竟在资本市场中,商人都是逐利的,不追求性价比的客户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小的。
中国LED企业为何还要学“匠人精神”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国民的心态也正在变化之中,日益表现出了对“山寨”的鄙夷之态,嘴里不停地吹捧别国,这是值得警惕的。
只有正确认识中国制造业目前所处的阶段,从模仿逐渐过渡到创新,才能增强对外界适应的能力而不被淘汰。
尽管目前日本企业出现衰败迹象,但仍拥有先进技术等核心竞争力。日本企业对于技术和质量的极致追求还是值得我们学习。此外,应该注意到的是,部分日本企业并非被迫离开终端消费市场竞争,而是选择主动抽身,转型至需要更高技术门槛且竞争并不激烈的商用市场,寻求商业形态的转变。日本一些老牌企业仍将是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虽然匠人精神过犹不及,但是我们目前尚且不及,又谈何为过呢?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工业化消费时代引来日本制造业奇迹的因素,成了现在后工业化消费时代日本制造业“危机”的原因,对性能与指标的极致苛求、精细生产的能力、看似僵化的企业制度等,又何尝不可能成为未来个性交互消费时代日本制造业复兴的根基?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