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挖日本公司“成功基因” 这是高盛眼中的日本)
日本拥有世界一流的公司,并能够生产让欧美都难望其顶背的高质量产品。在卓越表象背后,有一些众所周知的驱动因素,如日本因国内资源和市场有限,必须通过精细化创新才能够提升资源利率效率,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为达到这一目的,增加研发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和注重知识产权自不必赘述,这也是各国公认提升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几大法宝。
但在这些所有国家都会说会做的领域之外,日本又有怎样独特之处让其卓越无法被轻易复制?高盛在日本精英公司报告中,揭示了日本公司保持卓越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无私”。
“无私”的基础设施
日本的基础设施质量远远超过美国和德国。以供电为例,日本拥有全世界最为稳定的电网和最清洁的电力来源。因日本防止污染法的规定,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采用了最先进一氧化硫的清洁装置,比欧洲早10年比美国早20年。
当然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以高投入为代价的,如为保证电力供应和电压的稳定,日本在常规发电投资之外还额外大力投入备用发电设施和电压稳定装置。更高的成本并没有完全转嫁给家庭和企业,大部分成本由公共设施的投资者“主动”承担。因此,日本的公共事业公司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全球最低。这样的做得好处除了能让民众享受更加健康的空气,减少国家医疗方面的支出外,还为日本生产高精度产品的工厂节省了资本投入:此类生产需要极其稳定的电力供给,如果国家电网无法提供,需要另外投资购置昂贵的电力稳定设备。
而对于这一“无私”的举动,日本公共事业公司也从不讳言。日本上市的中部电力公司在公司使命中称,致力为客户和社会提供最大化的价值。在使命中这家公司丝毫不提股东价值,在对于其他地方的上市公司是不可想象的。
“无私”的股市
日本公共事业上市公司“不顾”股东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理解,但日本股市的机制也与全球其他地方不同。众所周知,股价上涨由两大驱动因素:一是估值上升、二是价值增长。高盛统计发现,日本股票上涨的驱动因素几乎只有一个:价值增长。
高盛将日本精英公司过去十年表现与大盘比较发现,东证股票指数过去十年的总回报为0,但精英公司每年的回报平均达到9%,其中8%都是由销售和利润等实体业绩驱动,仅有1%是受虚拟的估值驱动。
“无私”的研发体制
日本是人均专利数量全球第一的国家。但高质量和高数量的专利并不能直接被“货币化”,但即便如此,日本的科技公司仍不遗余力地对基础科技研发进行投入,并不计较这些研发最终是否可以为股东直接创造利润。高盛举例称,日立的公司使命便是通过开发卓越、创新的科技和产品为社会做出贡献。也丝毫不提股东价值。受此影响,日本科技公司在过去五年的资本回报率在全球几乎“垫底”,低于其他国家4-10%。
“无私”的淘汰机制
诚然,各种外部压力也是日本取得卓越的重要因素。而如在二战刚刚结束的一二十年间,日本主要依赖廉价劳动力制造质量低下的产品,但在布林顿森林体系解体和广场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从1971年360日元/美元的固定汇率一路飙升至1988年的121日元/美元。在新的环境下,许多日本公司破产,但是生存下来的日本公司均大大提升了自动化程度和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