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林毅夫:发达国家不进行结构性改革 可能变成日本)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世界银行前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演讲
中新经纬客户端9月28日电28日,“全球贸易新常态与经济治理新框架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举办。世界银行前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研讨会上表示,全球贸易新常态背后的原因,是发达国家经济没有走出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后遗症。
林毅夫分析说,金融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很多人失业,失业之后没有了收入,消费自然就下降了,同时导致很多国家出现产能过剩,投资机会也相应减少。在2008年危机爆发时,全球贸易突然间出现断崖式的下降,各国贸易突然减少,失业相应增加,包括中国沿海地区,有2000多万名工人面临失业的危险。
这场危机爆发后至今,7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了吗?林毅夫认为,虽然发达国家达成协议,采取解救本国的金融机构、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开放的贸易等政策,使2008年经济危机避免了类似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但经济衰退并没有避免。目前,发生危机的发达国家并没有完全复苏,如果其经济不复苏,那么这些国家的需求就会减少,自然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增长。“这种情形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变成一个新常态。”林毅夫说。
林毅夫也为这些发生危机的国家开出了“药方”——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他解释说,对发达国家来讲,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包括,工人减少工资、减少福利、金融机构去杠杆、政府减少赤字。他指出,如果这些国家不推行结构性改革,经济就很可能像日本,陷入所谓迷失的20年;只有发达国家进行结构性改革,让其经济增长,全球经济贸易才能恢复常态。
林毅夫回忆说,2009年在世界银行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时,他见证了这场全球金融经济危机,那时的他就在思考,如果货币贬值不可行,是否还有其他替代方案,能让发达国家创造就业机会,来对冲它结构性改革收缩可能增加的失业机会?
林毅夫提出,将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作为发达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创造空间的替代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基本已有,新增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少,但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瓶颈到处都是,因此可以去发展中国家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此举不仅可以为发达国家创造足够多的出口、提供足够高的就业,让发达国家去进行结构性变革,恢复正常增长;同时,可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支撑其有足够收入偿还负债,达到全球的“双赢”。
具体到发展中国家,除了要有基础设施,还必须有产业结构的变迁。中国经济8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目前工资上涨非常快。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失掉了比较优势,面临向国际转移的机会。这次转移的机会,是所有发展中国家、低收入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发展中国家,首先必须改变思路,多边机构、双边机构,也必须改变思路,才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对发展中国家来讲,能够进入一个动态的经济增长,收入水平能不断提高,就业也能不断增加,很可能像东亚这些经济体一样,实现20年、30年的快速增长;对于发达国家,能够创造结构性改革的空间,让它经济恢复到常态,贸易才能恢复常态。”林毅夫说。
他预计,这一次常态恢复以后,非洲、南亚等这些全世界人口达到50%以上的劳动力,将进入到整个全球贸易体系当中。它将带来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甚至可能会比上一轮贸易增长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