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日本诺奖“井喷” 中国差距在哪?首先要学会“等”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6-10-6 14:53:35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和几乎每一位获得诺奖殊荣的科学家一样,201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的科研故事被频繁“曝光”,同时也引发了中国网民又一轮关于为啥中国不如日本的争论……在忙着点赞、致敬或者吐槽之余,我们应该反思这种“等”的精神——因为科学研究者们在日复一日研究、等待的过程中,收获了勇气、坚韧、正直、谦逊,以及对这个世界无比的热爱和对真理发自心底的敬畏。而我们真正应该致敬的,是好奇心,和时间。



“做科研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成功的,但是一定要知道享受这个过程!”


这是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大隅良典曾经和他的学生说过的一句话。就在3天前,这位长期在细胞自噬领域苦心钻研的71岁老者,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肯定。


随即,他和他一直“享受的过程”,成为全球媒体疯狂追逐的焦点。而当众人试图用“功成名就”或“实至名归”等言语“概括”大隅良典时,这位日本科学家在4日的记者会上,则对当前科学研究的“空心化”深表忧虑,并说自己将用实际行动,继续为改变这一现状而努力。


大隅良典也将日本科研界带到了公众面前。有数据显示,2000年来的17年间,日本共有17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简单折算,平均一年一位“诺奖”得主,看似“井喷”、“高效”和“高速”,但其实这组数字背后,折射的恰恰是日本科研界的厚积薄发,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


曾让希格斯老爷子“等”过半个世纪,让屠呦呦“等”了43年的诺贝尔奖,向来以“等”出名。而日本科研界,是如何让自己的速度和诺奖的速度相契合?浙江新闻客户端梳理了这其中或许值得我们反思的诸多方面——


诺奖总是“迟到”?但经济发展从不缺席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就成为科研的坚强后盾。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著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经济以近于10%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


日本在制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同时,还制定了与此目标相呼应的“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政策”,提出要力争将国民收入的2%用于科研。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但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增长了1.8倍。在科研资金的投入方面,1971年提出的目标是,将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研。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目标在实践当中受到影响,研发经费的增长低于60年代,但到1975年,日本的研发经费总额还是达到2.62万亿日元,占国民收入的2.11%,超过了法、英两国的研发经费总额,步入科技大国的行列。


有数据显示,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除去泡沫经济破裂之初的三、四年,日本的研发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基本上处于不断攀升的态势。


统计表明,2000年以后的日本诺奖获得者的获奖研究成果大都是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前后取得的,比他们的获诺奖时间要早二、三十年。大隅良典的获奖研究成果实际上也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东京大学执教期间取得的,距今已有二十多年。


以此类推,日本21世纪初期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大多数是在日本将研发费投入占国民收入之比提高到2%之后才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的。


基础科研不能“迟到” 不靠数量靠质量



名大博物馆,设有“名古屋大学诺贝尔奖研究Corner”


有媒体分析,科学教育,才是能真正将经济基础和国家财力上的支持“变现”的途径。


在上世纪中后期,日本就不仅大力推广科学教育,传播科学思想,而且日本的理工科教育的发展,更是迎来了一波高潮。工程类学生的比例从1960年的15.4%上升到1970年的21.1%,人文学科类学生的比例则从1960年的15.4%下降到了1970年的12.7%。


另外,日本的高校更是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之上,并为此全力招揽优秀的人才。而虽然这种过于偏重科研的办学模式在当下这个时代开始产生了不少争议,但对今天日本在诺奖上的“收割”,这一模式也确实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媒体称,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在国际科技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已远超日本,但与日本在配置科研资源、评价科研成果时更重视研究者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不同,我国配置科研资源、评价科研成果有着较强的行政色彩,科研经费存在浪费,大量论文为应付考核、评价、晋升而发表,缺少应有的创新价值。


我国基础研究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中国科协发布的《2014~2015学科发展报告》对此概括为四大问题,包括“能够称得上战略科学家的帅才少”、“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辅助人员结构不合理,缺少大量专业辅助人员”、“基础学科后备人才资源不足”、“优秀人才流失严重”。这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获奖者不断 日本科学界还在反思什么?



2015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获得者大村智


日本科学界和社会的理性反思,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大隅良典在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他对当前重视应用研究的社会现状表示担忧,认为“有用”这个词正在戕害社会,(基础科学)真正“有用”可能要到100年以后。如果认为科学研究应当“有用”,那么基础科学就“死掉了”。


他说,现在的日本硕士研究生出于现实考虑,很难做出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的决定。他希望(研究体制)能让年轻人考虑5年、10年后的事情,让日本能够守护基础研究的发展。


近年来,虽然日本不断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但研究成果主要归功于上一辈科学家,反映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科研水平,而日本的科研现状却不容乐观。


2010年到2014年,日本科研论文数量占全球科研论文数量的比例从2000年到2004年的9.9%下降到6.3%,作为论文影响力指标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也从9.1%下滑到6.3%。年轻研究人员急功近利现象抬头,小保方晴子造假事件等让日本的科学研究领域蒙羞。


反思,是科学界和全社会对科技创新应该有的危机意识。不只是日本频获诺奖后反思基础研究存在的危机,新世纪后已经获得72人次诺奖的美国,也在深刻反思美国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北京青年报、环球时报微信公号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问题餐厅》聚焦女性话题 焦俊

    日本第11届声优大奖结果揭晓 演

    东野圭吾作品《拉普拉斯的魔女

    松岛菜菜子裙装造型 “美到令人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