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科学家,名师出高徒
师徒制,可能是日本学者中独到的一种和谐关系。
在三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中,日本得奖人数最多的是物理学奖。记者就以物理学奖为例,解释下什么是“名师出高徒”。
2015年,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所长梶田隆章因发现“基本粒子中微子存在质量”,而获得诺奖物理学奖。梶田在记者会上,首先提到两人的名字,那是他的两位良师——之前文章提到的,等了1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小柴昌俊,和小柴的继承人、发现中微子振荡并测定中微子质量、2008年去世的戸塚洋二,“所有的研究都是他们引导的,庆幸遇到了杰出的人。”
梶田说,当时中微子观测装置“神冈探测器”还处于试制阶段,小柴老师告诉他:“实验很有趣哦,年轻人加油干。”
超过100人的“超级神冈探测器”研究团队,由户塚洋二带领,他把论文发表交给了梶田,“一句话‘你去干’。”梶田回忆,“不能忘记的是户塚的领导,正因为有他,团队才齐心协力完成了重建。”
在日本,自噬细胞研究领域所有的大牛,基本都是大隅良典一门的弟子。他的学生水岛昇和吉森保都已经是这个领域顶级的专家,甚至徒孙辈,也开始崭露头角。
“在日本,各行各业讲究师承,是一种传统。”刘伟觉得,这是日本学术圈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个领域,晚辈都要尊称师父‘先辈’,不管晚辈后来的行政级别或者职称是不是高过前辈,这种尊重要一直保持。”
曹更玉谈起日本学界的一项规定:一个机构自主培养的学者,不能在本机构评教授职称,“很多学者退休的时候也就是一个讲师。但是他们很享受生活、享受科研,生活和研究都不会因为教授职称而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日本,同一个工种里,工龄越高的人,收入越高。师父的地位和生活都有保证,他们就会没有顾虑地去带领徒弟出山。对于基础研究来讲,师徒制是高效的人才培养方式。” 本报记者 章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