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嫌疑人X献身》正在国内热映,这是一部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大银幕作品。去年,因为《你的名字。》在内地市场大热,于是,《秒速五厘米》等中国版的版权被抢购,不过,该项目现在处于停滞状态。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来自韩国的影视剧改编、翻拍已经昨日黄花,于是,内地的一些影视公司或者资本方就把目标瞄向了日本。这里我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我只想谈谈疯抢日本IP背后的市场风险。
“限韩令”的代价或许还不够惨烈
我先说一下之前内地的影视公司和资本疯狂押注的韩国电影版权。无论是中韩合拍,还是改编、翻拍等等,除了因为“限韩令”直接胎死腹中的一大批影视剧、网络剧和院线电影以外,其中不乏各大主流视频平台、影视公司花费巨资,力邀中韩大牌演员主演的影视剧,有的已经拍摄完成了没有机会播出,有的是买了版权还没有拍就直接砸在手里了。当然,这算是突发事件的影响,那么在正常情况下,韩国IP真正让中国的影视公司赚钱了吗?很直白地说,没有。去年在内地公映的所有涉韩电影,无论是翻拍、合拍,抑或重金邀请韩国团队韩国导演韩国演员等等,即便是中韩大咖云集的电影,票房看上去还不错的影片,基本都是赔钱的,票房不好的就赔得更惨。从历史票房成绩来看,韩国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鲜有高的,更何况中韩合拍翻拍。在萨德事件之前,我就多次表达我的疑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很多中国的影视公司那么热衷于中韩合拍翻拍呢?后来,萨德来了,不该砸的、该砸的,全砸了。
警惕疯抢日本IP背后的市场风险
“限韩令”之后,中国的影视公司就把目标瞄向了日本。可是,中日关系要比中韩关系敏感得多,萨德事件的影响难道这么快就被抛在了脑后?这是国内影视公司疯抢日本IP背后的市场风险之一,也是容易产生最致命最广泛影响和打击的风险,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影视公司或资本方的重视。
其次,韩国IP版权相对简单得多,谁给钱多谁就拿走,其他的人家也就不再过问,但是,只要内地的影视公司和日本的一些公司接触过,就不难明白,日本的影视IP版权相当复杂,即便你有钱,能经得起折腾的,也并不多。别看现在《嫌疑人x献身》已经正常上映了,认识苏有朋或者其他版权公司的人可以问问,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折磨。
即便是一些版权代理机构可以帮你搞定这些,没有个你来我往七七八八你也搞不定,少则半年八个月,多则一两年都是常事。同时,日本的版权在交易方面以及拍摄制作方面的限制是比较多的,这和他们一板一眼的行为做事风格比较一致。不像国内的影视公司,在各个方面都可以灵活。
疯抢日本IP除了政策和版权方面的问题风险以外,能不能拍好,能不能在本土化改良方面解决好水土不服的问题,也是难点和重点。日本的影视剧经典的也很多,但并不都适合国内电影市场,就从日本引进的一些电影而言,比如,曾经斩获日本2015年年度票房第8名的《垫底辣妹》,日本本土票房高达28.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77亿元,但在内地公映票房仅3700多万。并没有像《你的名字。》那样在中国电影市场豪取5.76亿票房。像这种高票房也仅仅属于个例,不具有参考意义。
与其疯抢日本IP不如下点功夫搞原创
我们的影视公司或资本方,在原创内容方面下得功夫远低于对于拿来主义的兴趣,看到别人的好,花多少钱都愿意,同样是花钱,自己拿钱搞原创,一方面不情不愿,另一方面就是缺乏判断力。曾经有很多项目在内业都不被看好,结果口碑票房比翼齐飞,还有很多被看好的项目,结果一个赔得比一个惨。原因很简单,就是出钱的人未必懂项目,判断项目的人未必真正懂项目懂市场,反正是拿一分钱干一份差事儿而已,很多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剧本、选题审阅团队,几千万上亿的投资靠一个月拿几千块钱几万块钱的团队成员来确定项目好不好,能不能做,美其名曰:专业团队专业人员专业研判。如果电影项目能靠数据和小团队来判断预期和走势,无疑就是盲人摸象。
早前听闻某大公司的高管宣称写剧本都可以用写作软件,根本不需要编剧,结果他们买了版权整的一些项目也是赔得一塌糊涂,不重视原创内容对于中国的影视公司而言是危险的,当然,有的影视公司除了有钱还是有钱,有的搞原创内容的公司则未必有钱,但,影视公司和所有的平台一样,光有平台没有意义,任何时候都是内容为王。电影更是如此。好的内容衍生出好的口碑,好的口碑助推高票房,如此下去,良心循环,是电影人之幸,也是市场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