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根据最新消息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加速增长,首相安倍晋三当政后的最近一轮经济持续增长势头延续到第五个季度,成为200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轮经济扩张。尽管日本的经济产出仍为“全球第三大”,位居美国和中国之后,但却始终很难获得持续性的增长——主要归咎于人口减少和通货紧缩等不利因素。而这一次的经济扩张的持续,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报道称,日本政府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需求、尤其是对科技相关产品的需求回升以及国内家庭支出增加帮助推动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折合成年率环比增长2.2%。
经济学家此前预计,日本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1.8%。此前一个季度经济增长率修正后为1.4%。数据还显示,今年1至3月份日本出口折合成年率环比增长8.9%,为连续第三个季度增长。同时,日本对亚洲的出口整体回升。
在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中权重达到60%左右的家庭支出表现出一定改善迹象,折合成年率增长1.4%。此外,第一季度外部需求对折合成年率的经济增量净贡献为0.6个百分点,国内需求贡献1.5个百分点。
不过,商业投资的大幅放缓表明,企业对日本经济前景可能持更加谨慎的立场。数据显示,日本第一季度当季资本支出增长0.9%,较前季7.6%的增速大幅放缓。
是什么在拉动日本经济增长?
自日本本轮经济增长开始以来,进口一直在推动产出。上一个季度也是如此。全球经济的回暖,起到了帮助作用。日元的走弱,也功不可没。日元贬值,让日本汽车、电子零件和其他商品在海外市场的价格更便宜。
经济的国内层面比较不给力,其中消费者和企业支出绝大多数是疲软且反复无常的。但是,在最近一个季度内,消费和企业投资都在增长。
安倍经济学的功劳?
安倍经济学是安倍政府在2012年12月执政后,
推行的一系列刺激日本经济增长的政策。它通常被简单地概括为三支箭。第一支箭是激进的货币政策,第二支箭是灵活的财政政策,第三只箭是发掘经济长期增长动能的结构改革。
从安倍经济学诞生之日起,经济学界对它的评价就是褒贬不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提格利茨认为,安倍经济学是他和许多经济学家推崇的,包含货币、财政和结构改革的全面经济政策。但是,认为安倍经济学是开错了药方,已经“失败”、“破产”的学者和评论家,也不乏其人。
安倍政府和央行为经济注入了大量资金。毫无疑问,这样的举动助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但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却下落不明:通货膨胀。
“安倍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拉动消费者价格上涨,从而拉动企业利润和工人工资。安倍政府指出,只有这样,经济才能更快且更连续地增长。然而,价格却几乎没有上涨,致使很多经济学家推测当前的增长周期虽然受人欢迎,但终将消失。
对于经济数据的解读,也存在着见仁见智的可能。经济不好,往往是民主国家领导人下台的导火索,这一规律也适用于日本。抛开经济数据,安倍政权的稳定性实际上间接证明了安倍经济学的成功。
日本加入亚投行是下一步计划?
5月15日,到北京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在北京表示,关于日本加入亚投行一事,已经到了“是否决心尽快加入”的阶段。他认为,日本政界应当加快准备,避免在此事上“大幅落于人后”。
同样在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了亚投行问题。他的原话是:“如果能够消除(外界)疑问点,就可以积极考虑。”
按照他的说法,这些疑问主要包括三点:公正运营;可持续的贷款运作;对于环境和社会的考虑。他还提到,这是“美日两国共同的疑问”。
经过一个晚上的媒体报道之后,16日上午,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也出来说话了,他的原话是:“自亚投行启动之初,日本就一直关注其运行,如能否实现公正运营,能否考虑到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等。这一点没有任何变化。”
对比三个人的表态,我们似乎可以感到,后两者的态度更为“谨慎”一些,但同时又具有各种解释的空间——当然,这是他们的一贯风格。而这种对比,恰好说明了日本在亚投行问题上的态度。
但日本加入亚投行一事,还涉及一个更核心的问题:日本究竟如何定位对华关系?
从亚投行这件事情来看,当事实摆在面前的时候,日本人是可以理性和冷静的。但很遗憾,这只是个案。
我们想知道的是:日本在这一个案中体现出的、有限的积极态度,是显示其打算全面转变其对华对抗的战略?还是仅仅在这一局部、出于特定利益的战术性缓和?如果是前者,自然是热烈欢迎;如果是后者,我们在欢迎之余,也只能无奈——毕竟,“强摁牛头不喝水”。
换句话说,如果日本人不能想通中日关系“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个别政治人物还想用“中国”作为借口,推动日本国内政治的右转;如果日本国内一些势力还想从中日关系紧张中获取其小集团的利益,那么中日关系的长期发展,恐怕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