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年中,发达国家经济状况千差万别,其货币政策表现不一。与美国经济持续复苏、正在酝酿二次提息、并已基本回归传统货币政策相比,日本经济仍旧复苏迟滞,超级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几近强弩之末却难言退出。在过去数年间,“安倍经济学”主导之下的日本央行在超级货币宽松道路上火力全开,但日本却依然在通缩“泥潭”中难以自拔。据日本央行的预测,2017年核心CPI能达到1.5%左右。但各界普遍认为,日本要实现这一目标恐怕会比较困难,原因在于2016年日本核心CPI为-0.3%。如何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实现如此大的跨越?日本央行并未给出明确的依据。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出炉的《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报告(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京发布。该报告指出,如果国际局势不发生重大变故,估计2017年的日本经济仍将维持缓慢复苏态势,大体与2016年持平。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对2017年度实际GDP增长率的预期值均为1.5%,而ESP跟踪调查预测及主要智库预测的平均值为1.0%~1.2%,恐怕民间经济学家的预测更靠谱。
总体而言,2017年日本经济还是存在一些利好因素。从日本国内情况来看,提高消费税率(从8%提高至10%)已被再次推迟至2019年10月,“旧三支箭”已经放完,“新三支箭”也已射出,2017年主要是落实阶段,日本国内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的明显障碍,而且出现了一些促进经济复苏的积极因素。首先是实际工资可能继续维持涨势;其次是国际油价持续低迷,贸易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再次是2016年8月推出的28万亿日元经济政策将会产生效力。
另外,从国际形势来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的预测,由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将略高于2016年,可能达到3.1%左右的正增长。如果这一预期值比较可靠,那么世界经济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将显中性或略好。但是,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即宣布退出跨太平洋(601099)伙伴关系协定(TPP),还可能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这会对日本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冲击。即便如此,也不能否定日本经济出现积极变化的可能性,特朗普重视美国国内经济发展,可能使美国国内经济强劲复苏,这会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增大,也会给日本带来利好。当然,美国经济强势复苏带来的日本出口增大效果也可能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所造成的冲击相抵消,但至少负面影响不会太大。
不过,蓝皮书指出,“安倍经济学”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安倍经济学”的政策目的是要解决通货紧缩、就业及收入减少等困扰日本经济的重大问题,力图转向不断创新、扩大就业、充满希望的强势经济。然而,“安倍经济学”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例如,原来信誓旦旦承诺两年内一定要实现的通胀率2%的目标迟迟未能实现,2016年3月以后核心CPI又重新陷入负增长,摆脱通缩只能成为遥远的梦想。2013年度至2015年度实际GDP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6%,与原定的2%的增长率相差甚远,甚至还低于安倍上台前20年0.9%的平均增长率。2015年10月安倍提出的所谓“新三支箭”(到2020年实现“名义GDP达到600万亿日元”、“希望出生率达到1.8”和“护理离职率为零”)的目标将很难实现。2016年上半年,股市下跌,日元升值,进出口贸易双双下降,再加上英国脱欧的影响,日本经济又出现震荡。
“日本超宽松货币政策走到尽头。”蓝皮书指出,“安倍经济学”提出的“旧三支箭”和“新三支箭”,其核心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其余大多属于结构改革方面的政策,这虽然对日本长期经济发展有利,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在短期内很难展现效果。从“安倍经济学”出台到现在,日本主要是央行独舞,货币政策唱独角戏。2014年10月底,日本央行实行“第二次QQE”,又将每年基础货币量供给扩大至80万亿日元。截至2016年6月,基础货币余额已达403万亿日元,与GDP之比超过80%,而美国的这一数字仅为20%多。目前,新发行国债几乎全部由日本央行购买,累计购买国债总额已达317万亿日元,达到国债总量的1/3。这种严重依赖央行的做法或将导致财政货币化风险。一旦出现金融财政联动危机,其后果将不堪设想。量化质化再加上负利率政策,即所谓三维超宽松货币政策仍未使日本经济颓势得以好转。日本物价持续下降,距离摆脱通缩的目标渐行渐远,而且风险越来越大。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窄,几乎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