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足球赛场问题频出,其中部分诱因正是裁判,令外界对中超裁判的水平和判罚标准持续存疑。在这样的背景下,足协于日前表示,“不排除在2018赛季起用职业裁判的可能”,这无疑是联赛推行裁判员职业化改革的重要信号。
职业联赛与“业余”裁判冲突
目前,中超赛场的裁判大部分都是兼职,以高校教师为主。比如“金哨”孙葆洁是清华大学老师;颇具争议的马宁,主业也是从事教学工作。即便是在欧洲五大联赛,裁判“兼职”也是普遍现象。例如“光头裁判”科里纳曾是一名投资顾问;英超著名光头裁判韦伯则是一名警长。
但随着联赛的发展,对于裁判的要求越来越高,倒逼足协必须在提高裁判业务水平上下狠功夫。实际上,足协早就有过启用职业裁判的设想。当年的“反赌扫黑”导致一批裁判入狱,就有足协人士提出实行职业裁判的建议。但因为资金和人事等原因最终搁浅。
如今足协重提“职业裁判”,落实起来难度却不小。相比于其他行业,裁判受足球运动特点所限,职业寿命有限,50岁已属“高龄”。而要成为职业裁判,就得放弃目前的“主业”,使得裁判退役后的利益如何保障成了难题。
执法水平的职业化更重要
如果起用职业裁判,经济投入势必大幅提升。英超早在2002年就全面启用职业裁判执法。英超主裁的平均年薪为10万英镑,在英国属于高薪阶层。日本J联赛的裁判平均年薪在15万美元左右,是一般企业员工年薪的2倍以上。而在国内赛场,裁判则没有底薪,主裁执法一场中超比赛的补贴为6000元,一个赛季执法20场比赛就能拿到12万元的薪酬,这个数字不算低。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