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双十一的梗已经用烂了……
但是小编还要为这家企业再蹭个热度!
“嘿,海信,你双十一买了啥?”
“嗯,我买了东芝(抠鼻)”
11月14日,海信电器与东芝株式会社在东京联合宣布: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股权的95%正式转让海信,转让完成后,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
海信官网新闻
东芝官网新闻
上面网友的调侃并不完全准确,目前海信只收购了日本东芝与电视有关的业务,拥有40年全球品牌授权,东芝其他业务并未被海信触及。说白了,海信这次还是依据自己的“老本行”剁的手。(这一手剁的比较稳~)
在2011年上映的《憨豆特工2》中,英国的“军情六处”摇身一变,变成了“东芝服务中心”。这是典型的英式幽默,暗喻昔日的帝国已是明日黄花,而日本经济入侵无孔不入。直到那时,“日本制造”——尤其是在信息通讯、电子产品领域还是一张很硬的标签。但近年来,日本消费电子企业集体陷入了困境中,多家公司不得不业务重组和大裁员,究其原因还是整个日本,乃至整个世界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市场的饱和。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心甘情愿成为MIFANS,而不再相信“索尼大法”了。
在这个大环境下,东芝被海信收购,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这个起源于“青岛无线电二厂”的小工厂,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三大电视品牌。海信目前在全球拥有13所生产基地、12所研发中心,海外分支机构覆盖美洲、欧洲、非洲、中东、澳洲及东南亚等全球市场,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信前身“青岛无线电二厂”
如果你以为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向日本剁手,那就错了~
2015年,中国长虹公司收购了松下旗下三洋电视业务,获得“三洋”品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电视品类独家使用权务。
2016年,日本夏普公司接受鸿海精密388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4.7亿元)注资,成为鸿海的子公司。
2016年7月,联想以约13亿元人民币(200亿日元)收购2011年成立的联想-NEC控股公司NEC90%的股份。
也有很多网友和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并不看好海信的这次收购。20年以来,中国品牌企业一直秉承着“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经过了改革开放的“引进来”,现在逐步转向“走出去”。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企业选择了收购外国品牌作为全球发展平台,但是因为法律、政局、人文甚至传统习俗和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吃过大亏。
很多人诟病海信没有触及到东芝的核心产业,更不用说是核电技术了。但是海信电视在技术方面已经实现了一定的自主创新。小编认为海信更加看重的是“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而不是单单“收购”的虚名。通过东芝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打通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或许才是海信真正的目的。当然,这40年间的技术升级换代,又是一个未知数。海信仍需努力。
收购后海信电视全球品牌版图
这些“买买买”的背后,是一个个中国老牌企业的艰苦奋斗史,更是一个个与时俱进的中国企业的雄心壮志。而小编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样的企业并不止海信一家。即便不被海信收购,接手东芝电视业务的企业多半也会在中国。
作为海信在国内以及国际上最大的竞争对手——TCL,其市场增长的需求同海信一样非常强烈。现在中国电视厂商的竞争类似奥运会乒乓球冠军的争夺赛:杀入决赛的都是中国队员,就看谁能取得更好的名次。而东芝的收购,更加显示了中国电视企业进军世界市场的雄心壮志。
TCL北美首个产品体验店进驻好莱坞
同样,东芝的“倒下”就是栽在了“收购”上。2006年东芝不惜以比原定价格高了将近3倍的5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就为拿到美国先进的核电技术,进而攻占核电站建设市场。不到五年,一场日本大地震所引出的福岛核电站问题,彻底摧毁了东芝的核电美梦。
今年5月15日,日本东芝公司发表了曾两度推迟的2016年4月至12月财报,预期净亏损达9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80亿元),亏损额较上财年净亏损4600亿日元的最差纪录继续扩大,创下日本制造商的最差业绩。
即便如此,东芝依旧墨守成规,宁可砸锅卖铁,拆东墙补西墙还要继续研究核电技术,这背后的原因,不得不让人深思。从另一个方面看,智能手机和电脑市场的饱和已经事实,更不用说全球的电视市场。东芝之所以将医疗、白色家电、闪存芯片和电视业务脱手,也是为了进一步调节产业结构,或凭借科技实力发展新能源,或延续在机械制造业和人工智能开发,最重要的是继续进行核电技术研究。
现在日本的“国之重企”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各种危机,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巨额的亏损。2017日本民调显示有55%的日本人对于安倍经济学表示失望,认为必须修改该经济政策,但安倍“四进宫”已成定局……日本企业想要干什么?安倍还有什么新的打算?
局座以前就说过,千万不能小看日本。相比中国的雄心,日本更多的是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