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植物工厂”的育种车间。杜海川摄
和农业大国中国相比,日本虽然国土面积狭小,多山地丘陵,但是其发达的农业技术以及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令全球惊叹。近几十年来,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人普遍不愿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日本被迫探索出一种减少人力、提高生产效率的智能农业模式。《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随中日韩三国联合采访团一起赴日本调研农业,在这里,记者看到最先进的日本农业经营模式,也了解了其失败的教训。
白天电脑种菜,晚上机器人守夜
记者一行首站是日本静冈县磐田市的富士通“秋彩”智能农场。秋彩农场园区占地8.5万平方米,有12个足球场大。园内有很多高达6米的蔬菜大棚,外部是全玻璃结构。大棚顶部的钢架结构也非常少,农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为了保证更大面积的光照。
在进入其中一个种植彩椒的大棚前,记者被要求穿上塑料外套,戴上橡胶手套并进行鞋底和手部消毒。工作人员还提醒记者,不要用手碰植株,保证环境尽可能无菌。
走在一行行的植物中间,记者看到植株被栽培在专用的人工栽培土中,水、营养液以及二氧化碳等从底部经管道接入。彩椒的枝干沿着悬垂的钢丝不断长高,工作人员需要一种专门的升降车进入成排的植株中进行采摘。而大棚内的湿度和营养液的供应量,都由电脑控制。
秋彩农场专务伊藤胜敏告诉记者,秋彩农场由日本知名IT企业富士通与一家农业金融企业以及磐田本地一家种子研发企业,在2016年共同合资建立。目前,秋彩农场已初步实现环境控制的高度自动化和作业管理的可视化。工作人员能够在主楼通过多个显示屏实时观测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日光照量等数据,实现远程操作和云数据化。日本台风多发,当台风来袭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开闭大棚的天窗。
伊藤胜敏告诉记者,大棚夜间有自助机器人沿轨道行走,用LED灯等设备对植株进行监测,并形成光合作用彩色成像图,供工作人员调整温度、湿度等。
“植物工厂”成投资热门
离开静冈,记者一行来到千叶县一家植物工厂。所谓“植物工厂”,是利用计算机对植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在很短周期和很小空间内就可实现植物大批量生产,实现农作物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植物工厂”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欧,却在日本得到第一次大规模应用。目前全世界大约有400多座植物工厂,其中一半在日本。
上一页 [1] [2] 尾页